大亚湾核电的一场风波
来源: 中国核电信息网
发布日期:2019-09-07
核工业一路走来,与共和国一同成长。其间既饱含创业艰难百战多的坎坷,又不乏令人荡气回肠的激情时刻,既洋溢着自强奋发的主旋律,又体现着海纳百川的博大精深。本栏目每日对核工业史上的1件大事进行回放和述说。尽管远不足以反映全貌,却可管窥中国核工业的成长历程。
1987年8月7日,采用法国核电技术、两台单机容量为98.4万千瓦压水堆核电机组的我国大亚湾核电站工程正式开工。1994年2月1日,广东大亚湾核电站1号机组投入商业运行;5月6日,2号机组投入商业运行。

大亚湾核电站工程开工现场
一场不期而遇的风暴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初期较大规模的对外合作项目,又建在距香港直线距离仅有50多公里的地方,大亚湾核电项目似乎先天就具有了指标性的意义。然而,一场始料未及的变故却让这个原本颇被看好的项目几乎有了“胎死腹中”的风险。
1986年4月发生在前苏联的切尔诺贝利核事故,一夜之间在对欧洲核电事业造成负面影响的同时,也波及了亚洲有志于发展核电的国家和地区。而在当时尚未被中国收回的香港地区,不少人陷入了无名的恐慌之中,甚至矛头直指正处于合同签订前夕的大亚湾项目。从5月到7月,香港社会连续刮起了一股反核风潮,或是征集反核签名,或是发布要求停建大亚湾项目的公开信,或是发表社评文章,一时间汹汹来袭,大有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
由于大亚湾核电项目事关中、法、英等三方利益,当时又处于香港“回归谈判”的敏感时期,中国政府在坚定地表达支持项目建设的立场的同时,也希望法国、英国及港英积极配合、各自做好疏导工作。另外,大陆方面积极热情地接待了香港方面的请愿代表团,安排其到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和清华大学参观,了解涉核基本常识,进行核电“扫盲”;通过在港的新闻媒体全面介绍核电站的安全性;通过香港立法局议员核电考察团的亲身经历澄清对于核电的误解。在中央坚定不移的表态支持下,通过各方积极有效的活动,一场不期而遇的风暴终于消弭于无形,大亚湾核电项目也得以顺利上马。
不过,这场风暴也开始让中国核工业界人士认识到加强对社会公众的核电科普宣传的重要性,因为风暴的起源实质上是出自一种对于“养在深闺人未识”的核技术的无知。为此,更需要让公众增加对于核电知识的了解,进而消除公众恐核心理。
不久后,一场由中国核学会与香港科技促进会联合举办的核技术展览会在香港拉开帷幕。在为期半个多月的展览中,参观者达到8万多人,演讲厅内200多个座位天天座无虚席,不少观众还站着听讲,踊跃提问。许多人在参加活动后都表示对核电增加了知识,增强了信心。风暴的余绪也转化为和谐的清风。
网友评论请注意
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中国核电信息网拥有管理留言的一切权利。
您在中国核电信息网留言板发表的言论,中国核电信息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中国核电信息网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用意见反馈向网站管理员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