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1日21时32分,中核华兴承建的辽宁红沿河核电站5号机组完成168小时试运行,正式具备商运条件。

开启核电建设新征程
辽宁红沿河核电站地处辽宁省大连瓦房店市红沿河镇,位于渤海辽东湾东海岸,占地380公顷。红沿河核电首台机组于2007年8月开工,是国家“十一五”期间首个批准开工建设的核电项目,也是我国首个一次批准开工建设4台百万千瓦级标准化建设的核电项目。2016年9月,4号机组正式投入商运,标志着红沿河核电站一期工程全面建成。
2015年3月29日,红沿河核电5号机组第一罐混凝土开始浇筑,标志着二期工程正式开工。按照既定计划,2022年上半年,红沿河核电6号机组也将迎来商运的重大节点,届时红沿河核电站将全面建成投产。
守护核工业生命线
自红沿河核电站开工建设以来,中核华兴始终秉承“安全是核工业的生命线”理念,将安全、质量摆在首位,扎实推动“安质环标准化及国际标杆建设”, 顺利实现“安全零伤害”“行为零违规”“环境零处罚”管控目标。
2018-2020年,中核华兴连续三年荣获中广核安全、质量标杆评比双8级(最高级),位列中广核工程各核电项目第一位。2020年,红沿河核电5、6号机组核岛土建工程获评“全国建设工程项目施工安全生产标准化工地”。
科技创新,铸造精品核电工程
在红沿河核电站建设过程中,中核华兴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工作,率先采用反应堆筏基大体积混凝土整浇工艺、大直径穹顶整吊与高空拼装工艺、复杂钢结构三维建模技术、负温环境混凝土施工技术等一系列关键施工技术。依靠质量和技术优势,红沿河核电站1、2号机组荣获中国核工业优质工程奖,3、4号机组荣获国家优质工程奖。同时,中核华兴在红沿河核电建设过程中还获得1项国家级工法,7项省级工法,7项国家发明专利,24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2项国家级QC小组活动优秀成果奖,1项国家级安全工地奖。其中,《CPR1000核电站不锈钢水池建造技术研究》成果已成功应用于红沿河、宁德、阳江等核电项目建造施工。《核电站钢衬里壁板安装自动焊工艺研究》成果荣获国家科学技术创新成果一等奖,以及多项省部级奖项。此外,中核华兴还致力于国产化材料领域的研究,实现了我国改进型百万千瓦级核电站用钢衬里材料、不锈钢材料、设备人员闸门等关键核级材料与设备首次国产化,解决了国外进口周期长、成本高等关键问题,创造了巨大经济效益。
党建引领,凝聚强大力量
红沿河核电站5号机组商运恰逢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十四五”开局之年。14年来,中核华兴建设者用辛勤汗水浇灌着一座座核岛茁壮成长。
面对冬季严寒、水资源匮乏、新冠肺炎疫情等不利条件,中核华兴结合施工实际,深入推进党建与生产经营融合,充分发挥党支部和党员在“急难险重”任务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精准策划,精密施工,克服各种困难和不利因素,有力保障了一个又一个关键里程碑的实现,为红沿河核电5号机组的商运提供了坚实保障。
作为东北地区第一座核电站及最大能源投资项目,红沿河核电站5台机组投产后,年上网电量可达375亿度。截至2020年底,红沿河核电累计上网电量达1572亿千瓦时,为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提供了充足电力保障,为调整东北地区能源结构产生了积极作用,对实现“碳达峰碳中和”3060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今后,中核华兴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和对核工业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践行“强核强国、造福人类”的企业使命,大力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四个一切”核工业精神以及新时代核工业精神,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实现中国梦贡献积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