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首      页 核电新闻 政策法规 聚焦核电 核电站一览 国产化 核电技术 招标信息 专家点评 人物风采 核电视频 技术论文 供应信息 核 安 全 后端处理 工程图片 走进核电 供应商名录 核科普 会议会展 合作交流 政经要闻 网上展台 核电图书 企业招聘 求购信息
您的位置: 中国核电信息网  >  国内核讯  > 海外并购 豪华盛宴还是鸿门宴

海外并购 豪华盛宴还是鸿门宴

来源: 《创投》 发布日期:2012-11-05

      自从中国加入WTO,中国企业进行海外并购的案例就在逐年上升,且规模也在逐步扩大,尤其是当全世界都喊着经济疲软的时候,中国企业发现,原本许多遥不可及的并购目标忽然触手可及,中国企业海外“抄底”的热情也再次被激活。

      然而,仔细查看不难发现,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案例似乎伴随着血泪,那么,海外抄底到底是场收获的盛宴还是一场危险的鸿门宴?

      近期最为引人注意的海外并购案则是中国核电参与竞标收购英国核电公司。

      国家核电技术有限公司、中国广东核电集团分别和美国西屋电气、法国阿海珐合作,参与竞标收购英国核电公司。消息一出曾引起广泛关注,核电企业海外收购会遭遇诸多障碍,当时的英国政界人士就发出警告,要求这些企业不能在最后中标的财团中拥有相对多数股份,因为英方需要缓解“民众对中国公司掌控英国最大反应堆建设计划之一的担忧”。

      如今,竞标结果出来,应验了大多数专家媒体当初的“黯淡”预测,日本日立公司后来居上,收购成功。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日立公司将出价7亿英镑,约合70亿人民币收购英国Horizon核电公司,这个价格比此前专家预计的还要多出两倍多。

      竞标失败,看似符合市场规律,实际上,国家核电与中国广东核电在英国的遭遇,与华为、中兴在其他国家的经历相似。西方担忧的理由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国家安全”。而对技术外溢和转移的风险担忧,仅是他们考虑的一小部分。

      曾经中国企业在海外收购上锋芒毕现,吉利豪吞沃尔沃、联想刀斩IBM的PC业务……让无数中国企业看到了走出国门“淘金”所带来的刺激感。

      然而,海外收购之旅并非一帆风顺。2004年上汽收购韩国双龙,原意旨借此迅速提升技术,却遭遇了收益估计过高,企业文化不相匹配的难题。2007年平安保险成为欧洲富通集团第一大单一股东,也成为受金融危机波及者,直接导致2008年第三季度平安保险集团报出78.1亿元人民币净亏。有数据显示,2004年以来,中国共有14家企业在海外产生巨额亏损,累计亏损额近千亿元。实际上,这只是冰山一角,中国对外投资真实存在的风险要比现在已经暴露出的大得多。

      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向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市场,在外投资的中国企业屡遭打击,从华为、中兴到集体遭殃的光伏企业,再到最终“被迫起诉奥巴马”的三一重工,中国企业用碰壁的代价让后继者看清楚了中国企业水土不服的主要问题:收购经验不足。无论是人才、经验还是收购的专业理念和方法都难以与竞争者抗衡。其二,海外收购的目的并不明确。中国企业往往看到了“有影响力的便宜货”却忽略了自身的实际需求及企业的发展方向。第三则是与东道主国家、企业的融合。人员管理、文化融合、法律环境以及对行业政策的不理解、不熟悉都成为了绊脚石。

      在全面评估欲收购企业的价值后,想要打破这种水土不服的窘境,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世界经济所助理研究员魏亮给出了几点的建议:单纯从投资收购的角度来说,时机非常重要,在投资时要注意国际经济背景的变换,大背景不利于投资时,避免出手。其次投资时要有自己的特点,了解当地的文化、商业规范,加强经济外交非常有必要。第三则要采用“静悄悄”的方式,可以避免媒体炒作带来的负面影响,也能降低所付出的额外成本。

我来说两句
网名: 您的联系方式: (电话,手机)
验证码:
查看评论(0)
网友评论请注意

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中国核电信息网拥有管理留言的一切权利。

您在中国核电信息网留言板发表的言论,中国核电信息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中国核电信息网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用意见反馈向网站管理员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