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首      页 核电新闻 政策法规 聚焦核电 核电站一览 国产化 核电技术 招标信息 专家点评 人物风采 核电视频 技术论文 供应信息 核 安 全 后端处理 工程图片 走进核电 供应商名录 核科普 会议会展 合作交流 政经要闻 网上展台 核电图书 企业招聘 求购信息
您的位置: 中国核电信息网  >  国际核讯  > 日本对核电站周边海底进行土壤受染调查 备受期待

日本对核电站周边海底进行土壤受染调查 备受期待

来源: 中国网 发布日期:2013-12-18

      据日本NHK网站12月16日报道,受东京电力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影响,原子力规制厅于本月16日起正式对核电站周边海底的土壤受染情况展开调查。

      生活在海底的部分鱼类体内仍然含有大量放射性物质,受染原因尚不明确。本次调查活动或能解开鱼类至今持续受染的原因,调查结果备受期待。

      在福岛第一核电站周边地区,虽然陆地上土壤的污染情况已经明了,但是尚未掌握海底的污染情况。此前在海底从数千米到数十千米的范围内分别采集了土壤进行调查,调查发现了某些地方的土壤中含有高浓度放射性物质,但仍未能弄清受染范围。

      由东京大学等组织组成的研究团队开发出了新的检测方法,在该团队的帮助下,原子力规制厅于16日开始正式对放射性物质在海底土壤中的分布情况进行调查。

      调查将控制在距核电站20公里范围内的海域内进行,将在线缆的一段固定上装有放射线检测器的装置,并将绳索慢慢从船上放入海底,慢慢拖动绳索来检测放射性物质銫的浓度。

      去年,研究团队也用同样的方法进行了调查,发现了约40个地点的放射性物质浓度较高。本次,研究团队计划将调查的距离延长成先前的5倍,约为700公里。

      从事本次调查工作的东京大学生产技研究所的特认准教授表示:“如果能了解清楚哪些地点的放射性物质浓度高,今后就精准针对这些位置进行调查,这样就可以了解到鱼类的受染原因了”。

海底鱼类受染情况不明

      在福岛县沿岸地区,被污染的鱼类数量已经有所减少,实验性捕鱼作业也已经重新开始,然而生活在海底的部分鱼类的受染情况却尚未改善,受染原因尚未解明。

      福岛县对沿岸地区的鱼虾类等水产中所含的放射性物质铯的浓度进行了检测,在核电站事故发生后的4个月内,53%的鱼类中的放射性物质含量都超过了食品基准值,即100贝克/千克。

      然而,到上个月为止的2个月间,超标鱼类减少到了2.2%。因此,位于距近海地区50公里以上的海域的实验性捕鱼作业又重新开始了。

      超标鱼主要是部分被称为“底栖鱼类”的鱼,他们距离陆地较近,住在较浅的海底,如鮶鱼和比目鱼,以及六线鱼。

      虽然专家正在研究“底栖鱼类”仍在持续被污染的原因,但是专家们也持有两种意见。一种意见称,鱼类在核电站事故后摄取了大量的放射性物质铯,至今都没能将其完全排出体外。另一种意见表示,海底的土壤中含有放射性物质铯,铯附着在沙蚕等有机物上,而鱼吃了这些有机物后就等于不断地将放射性物质摄入体内。专家意见分为两派,至今未能解明“底栖鱼类”仍然受染的原因。(实习编译:王玥)

我来说两句
网名: 您的联系方式: (电话,手机)
验证码:
查看评论(0)
网友评论请注意

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中国核电信息网拥有管理留言的一切权利。

您在中国核电信息网留言板发表的言论,中国核电信息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中国核电信息网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用意见反馈向网站管理员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