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首      页 核电新闻 政策法规 聚焦核电 核电站一览 国产化 核电技术 招标信息 专家点评 人物风采 核电视频 技术论文 供应信息 核 安 全 后端处理 工程图片 走进核电 供应商名录 核科普 会议会展 合作交流 政经要闻 网上展台 核电图书 企业招聘 求购信息
您的位置: 中国核电信息网  >  国际核讯  > 斯米尔:中国或许试图模仿 但永远达不到美国水平

斯米尔:中国或许试图模仿 但永远达不到美国水平

来源: 中国核电信息网 发布日期:2014-04-14

      如果你想要知道能源的未来,涉猎广泛的作家、曼巴托巴大学(University of Manitoba)的学者斯米尔(Vaclav Smil)说,你需要从本地的角度思考——而且要抱着怀疑的心态。

      斯米尔对《华尔街日报》(Wall Street Journal)特约编辑鲍尔(Jeffrey Ball)说,想要增加能源、同时减少碳排放,这个难题没有什么捷径或是一劳永逸的全球解决方案——只有艰难的选择,尤其是让人们更明智地使用能源。

      斯米尔考察了他眼中风能和太阳能的局限;中国对能源的挥霍性使用;美国比中国更甚的能源挥霍;以及日本令人钦佩的能源效率。以下是经过编辑的访谈内容。

      鲍尔:无论现在出现的是什么样的能源转型,其动机是什么?

      斯米尔:动机很多。速度最快的能源转型之一出现在荷兰发现世界大型天然气矿床后。50年内,他们关闭了林堡的所有煤矿,全部以天然气为燃料。再看看法国的情况。石油危机来临时,他们说:“我们必须做点别的。”不到20年,他们75%的能源就都来自了核能。

      鲍尔:现在是否正在进行一场大规模的能源转型?

      斯米尔:可以说是,也可以说不是。你听说过俄罗斯人希望有更多的风力涡轮机和更多的太阳能吗?土耳其人对这些有过极大的兴趣吗?印尼人关心过建造更多的太阳能设施吗?

      这个星球上有上亿的人口,而他们的领导人毫不在乎。

      鲍尔:你实质上就是说,目前没什么根本性的能源转型。我理解的对吗?

      斯米尔:又对又不对。以中国为例。他们在修建众多风力和太阳能设施,但过去八年里,他们的煤炭产量增加了10亿吨。老牌大国美国用了150年时间才将煤炭产量增加到10亿吨。中国还希望在未来六年内再将煤炭产量增加10亿吨。因此不管建造多少风力涡轮机都没什么意义。

      鲍尔:这么说可再生能源是不重要的喽?

      斯米尔:可再生能源非常重要。我生活的省是北美电价最低的省,实际上在西方世界也是最低的,而全部电力都是用可再生能源生产的,因为我们那里有马尼托巴水电公司(Manitoba Hydro)。每隔几十公里,就可以建一个水坝。好极了。这里1000兆瓦,那里1000兆瓦。

      鲍尔:这么说全世界没有统一的解决方法。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行之有效的资源。

      斯米尔:我最喜欢拿风能举例。我生活的地方是这个大陆上刮风最多的地区之一。从得克萨斯开始,穿过内布拉斯加,一直到马尼托巴(Manitoba),这条线上有一条风走廊。

      只是我什么时候最需要电呢?过去三个月,我们经历了100年来温度第三低的冬季。但三个月中一点风都没有,晚上气温为零下45度,风寒指数为-55。这三个月我该怎么办呢?

      这都是区域性,局部性的问题。我们必须降到这个层面对其进行判断。如果只着眼全球,几乎找不到什么解决方法。

      在发电方面,可再生能源非常重要。马尼托巴的水电,瑞典的水电,丹麦的风电。当然,这些都很重要。

      但是就电力供应总量而言,可再生能源所占的比例仍很小。全球来看,新型可再生能源,也就是风能和太阳能,在全球主要能源供应量中所占的比重仍不足5%。1990年,化石燃料在全球电力供应中所占的比重为88%,2012年这个比例是87%。这些都是非常根深蒂固、不容易改变的东西。这些东西变化很慢。

      鲍尔:你思考了很多,并写了多本有关能源消费的书。你认为人们应该如何改变能源消费习惯呢?

      斯米尔:同样,各国的情况有所不同。出于众多原因,我偏爱日本。我喜欢日本的原因是,它是唯一一个仍然保有节制、比例恰当的现代文明。

      哪个国家的食品供应更多、消费量更大,是中国还是日本?中国人现在的人均食品产量和消费量都高于日本,尽管日本更富裕。日本人的食品供给水平是现代世界最低的。他们的寿命也是最长的,而且乐在其中。他们在个体层面就十分自律。

      中国本来可以学习日本的。但事实却不是这样。他们学习的对象是谁呢?美国。封闭的社区、高速公路、满街的吉普、路虎(Land Rover)、SUV;每个孩子都上哈佛。

      鲍尔:这样的趋势会持续吗?

      斯米尔:中国或许试图模仿美国,但中国永远达不到美国的水平。很少有人能达到美国的水平。美国的人均能源消耗量大约为320或310千焦。日本和欧洲的富裕国家约为170千焦。我问别人:以人均能耗170千焦的水平,佛罗伦萨、里昂或慕尼黑的生活是否难以忍受,无法在那里生活呢?
     
      总会有气候之类的理由。只不过这种理由不成立。瑞典的人均能耗并没有达到340千焦,而那里的天气差不多跟加拿大温尼伯一样冷——呃,不如温尼伯那么冷,不过也很冷了。

      还有距离这个理由。东边最近的城市距离我所在的地方恰巧有2,000公里,我不可能开车去,因此我们不得不更多地乘坐飞机。

      总会有这样或那样的理由。但如果说不多耗费能源就过不上富足的生活,道理上是讲不通的。我的问题是这样的:美国人消耗的能源是欧洲人的两倍,他们的寿命是否也是欧洲人的两倍?美国人的聪明程度是否也是普通法国人的两倍?你们享受生活的程度是否也是普通丹麦人的两倍?

      美国人消耗欧洲人两倍的能源得到了什么样的结果?得到了什么回报?

我来说两句
网名: 您的联系方式: (电话,手机)
验证码:
查看评论(0)
网友评论请注意

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中国核电信息网拥有管理留言的一切权利。

您在中国核电信息网留言板发表的言论,中国核电信息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中国核电信息网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用意见反馈向网站管理员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