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格斯大学研发出核废物后处理新方法
来源: 国防科技信息网
发布日期:2017-11-08
据thebarentsobserver网站10月27日报道,罗格斯大学科学家研发出一种非常有效的“分子阱”,可以捕获乏燃料中的放射性碘化物,并回收和利用。这种“陷阱”就像一个微小的多孔超级海绵。仅1g的这种材料内表面积可延展到5个94×50英尺的篮球场大小。后处理乏燃料时,必须对放射性碘分子和有机碘气体进行捕获和隔离,因为其容易导致癌症,危害环境。但这些气体很难捕获,极易泄漏到环境中去。这种“分子阱”由一个多孔有机金属框架组成。它的性能超出了核工业制定的后处理厂清除乏燃料棒中99.9%以上放射性碘的标准,其吸附和与放射性碘结合的能力要远胜于目前的工业材料。“分子阱”还可以从有机金属框架中去除捕获的甲基碘,使其能够回收再利用。而目前的工业产品中的吸附剂必须与被捕获的放射性碘一起隔离。这种“分子阱”要比目前的产品便宜,而且非常坚固,能够承受恶劣的后处理条件,如高温、高酸和高湿等。
网友评论请注意
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中国核电信息网拥有管理留言的一切权利。
您在中国核电信息网留言板发表的言论,中国核电信息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中国核电信息网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用意见反馈向网站管理员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