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中国核电信息网 发布日期:2018-12-18
秦山30万千瓦核电工程于1985年3月20日正式开工兴建,1991年12月15日首次并网发电。它的建成结束了中国大陆无核电的历史,被赞誉为“国之光荣”。海盐县也因此荣获了中国大陆核电的“发源地”的美誉。历经30多年的发展,秦山核电基地已建成9台核电机组,总装机容量656.4万千万,是目前国内机组数量最多、堆型最丰富、总装机容量最大的核电基地。30多年来,秦山核电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成效卓著,同时也成为海盐地方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海盐地方党委政府和当地干部群众积极支持配合核电建设,为核电的稳步发展付出了巨大努力,形成了重大项目建设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良性互动的可喜局面,为我国大型央企与地方开展“企地共融”“军民融合”工作提供了“海盐样本”。
支持核电,海盐为核电建设提供四大保障
海盐因历史的机遇而扮演了中国核电先行者的角色,过去的30多年,在支持秦山核电的建设与发展上倾注了极大的热情和心血,付出了艰苦的努力。
1、提供发展空间保障。海盐累计为核电系统工程建设征用土地7262亩,为核电生活小区建设安排区位优越土地900亩,先后征迁农户约450户,投入市政配套经费约1亿元。为17条共181.6公里(塔基473座)核电输电高压走廊征用的土地不计其数。为做好这些区域中的群众工作,海盐早在1983年就成立了由县长亲自担任组长的支援核电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给予人员编制,专职从事土地征迁、信访稳定等工作,确保国家重大项目的顺利推进。
2、提供社会生活保障。计划经济时期,海盐分期分批准予核电职工家属落户,并安排数百名核电家属就业。市场经济时代,核电人在教育、社保、住房等方面更是获得与海盐居民同等的待遇。据统计,有2200余名核电系统学生在我县中小学校就读,每年为核电学生投入的教育经费达3000万元左右。核电系统员工社会保障纳入全县体系,在我县参保有1万多人,同时核电系统员工共享受了2000多套经济适应房政策。核电人还享受了经济适用住房、廉租住房和公共租赁住房。县内出台的人才购房政策也覆盖了核电系统干部职工。
3、提供公众沟通保障。核电项目刚确定时,海盐人对核电知之甚少,恐核情绪自然存在,海盐地方党委政府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核电科普宣传,引导干部群众科学理性地认识核电。制定并实施了《海盐县核电科普宣传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13-2015)》《海盐县核电公众沟通实施方案》(2016-2020年)。目前已累计有20多万公众接受了核电安全教育,组织10万群众走进核电站近距离参观学习。日本福岛核事故后,我们及时与核电系统对接,在社区、医院、学校等重点核科普阵地举办科普讲座,发送上万册核应急及核安全宣传资料,网上公布核电厂周围21个监测点的环境空气吸收剂量率,在第一时间成功地稳定了公众情绪。
4、提供安全应急保障。1989年,海盐成立由县长担任主任的核电事故场外应急委员会,成员单位目前已扩大至29个政府职能部门和相关镇(街道)。委员会成功开展各种综合性演习12次,有效提高了核电事故场外应急能力。2006年,海盐又新建6600平方米的应急指挥中心,配有专业应急设备和海事卫星电话。与秦山核电共同建设县核事故医疗后援中心,储备20万份碘片落实专人管理。在烟羽区11个社区设立紧急撤离集合点49个,规划建设“三纵三横”核应急道路体系,建设应急安置点3个,有备无患,确保核电事故状态下周边居民能够安全、快速撤离。
服务核电,海盐对核电认知实现三大转变
在80年代早期,核电是新生事物,具有浓厚的神秘色彩。当时,海盐能够接纳核电,是把服务核电作为党和国家需要海盐完成的一项政治任务来对待。所以,海盐人民从接触核电到如今真正的从心底里接受核电,也经历了较为曲折的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转变”。
1、由担心向放心转变。秦山核电的发展历程正好经历了世界核电三大事故:在选址期间遇到美国三哩岛核事故;在秦山核电二期建设初期遇到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在秦山核电扩建期间遇到日本福岛核事故。面对核电三次大事故,我们始终把加强沟通了解作为解决问题的基础性工作,千方百计消除负面影响。刚开始,人们把核电厂与原子弹等同起来看待,错误的认为核电厂也会象原子弹一样爆炸,但通过核电知识的普及,干部群众逐渐对核电有了正确的认识。之前对核电的种种疑虑逐步得到了消除,目前群众对核电厂安全性已经放心。
2、由避核向亲核转变。以前,为了避免外界因为对核电的误解而影响海盐地方的形象,海盐在对外宣传、交流的过程中,对核电站常常采取回避的态度,造成大家只知道秦山有核电站却不知秦山就在海盐。后来,随着核电知识的深入普及以及核电事业的快速发展,核电的安全性为越来越多的人所共识,核电项目也日益成为各地争抢的香饽饽。因此,我们在招商引资过程中,充分发挥零距离接轨核电的优势,大打核电牌,先后引进了一批核电关联产业项目。海盐连续十年坚持参加中国国际核工展,借国际核电行业窗口,高举“支核”大旗,充分展示中国核电城总体形象,中央领导张德江、马凯等亲临展台视察指导。
3、由负担向支柱转变。80年代初期,国家还处在计划经济的体制下,农副产品的供应相当紧张,随着一万余人的核电建设者及其家属涌入海盐,对我县原本才两万多居民的县城的农副产品供应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引起了农副产品价格的直线上升,一度严重影响了城镇居民的生活。如今,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收入水平高、消费理念新的一万多核电人已经成了我县的消费一大支柱,支撑着我县零售业、旅游业和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依托核电发展起来的核电关联产业也成为我县“415”工程中重点发展的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中国核电城更是成为我县工业转型升级、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重要载体和平台。
接轨核电,海盐谋核电发展共享六大动力
有付出必有回报。目前,核电已成为海盐最大的经济体,海盐借助秦山核电强大的核动力,在经济、社会、人文等方面取得了的较大的进步。
1、经济上的驱动。核电的大建设、大投入、大产出,带动了我县经济综合实力的大提高。据不完全统计,2016年底,核电各项建设累计投入资金约800多亿元,直接拉动了我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快速增长。2017年,秦山核电发电量达510.6亿度,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72.7亿元,占全县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856亿元的20.2%;实现生产总值105亿元,占全县预计地区生产总值460亿元的22.8%;上缴国地税35.2亿元,形成的地方财政收入11.0亿元,占全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0.65亿元的27.1%,缴纳教育税费0.96亿元,城建税0.96亿元。
2、名声上的拉动。秦山核电基地设备国产化程度高,在我国核电发展史上意义重大,一直受到党中央、国务院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习近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来秦山核电基地视察指导。中央有关部委和省级有关领导也常来核电站检查工作,国内外众多核电建设者、专家来秦山基地工作,国内外新闻媒体经常报道秦山核电基地运行情况,慕名来秦山核电站参观的人士更是络绎不绝,这使海盐的知名度得到了很大地提升。
3、城建上的带动。大批核电人在海盐县城安家落户,催生了大规模的核电住宅小区,有力推动了县城建设。据不完全统计,海盐现有核电系统职工及其家属约1.3万人,约占县城常住人口的7%。核电生活区面积虽然不是很大,但是核电系统建成的生活小区定位较高,小区内的各种设施也相对完善,为我县地方生活小区建设树立了样板。核电南苑小区荣获了浙江省级文明社区、绿色社区荣誉称号。秦山二期在建设好自己生活小区的同时,还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出资200万元认领了县城内2000平方米的公共绿化,为我县园林城市的创建作出了积极贡献。
4、旅游上的推动。2004年,秦山核电站被国家旅游局授予“国家级工业旅游示范点”称号,2010年被正式列入国家级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二期名录,成为浙江省12个国家级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也是继南湖风景名胜区暨中共一大旧址后,嘉兴市第二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在秦山三期建设中,加拿大总理让·克雷蒂安两次前来参观视察。秦山核电站建成至今,已累计接待40多个国家和地区5000多名外宾参观旅游。目前,秦山核电站每年接待国内外游客数万人,秦山核电工业游作为国家级的特色旅游项目,已经成为我县打造全域旅游战略中的重要节点。目前我县以核电科技游为核心打造的核电小镇已是4A级旅游景区,预计年接待游客达50万人。
5、人文上的互动。核电系统的员工学历较高,言行文明、行为规范,带动了本地群众的言行规范的养成。核电的进入也影响了海盐人的饮食习惯,丰富了海盐的饮食文化。核电的进入也壮大了海盐的科技人才队伍。据统计,秦山核电拥有中高级技术人才2812人,培养出741名核电站操纵员,向全国各地的核电站输送了2000多名核电技术和高级管理人才。为了加快对核电人才资源的开发利用,海盐县聘请核电老领导做产业发展顾问,组织核电的专家、工程师等参观考察县内的企业,引导、帮助企业开展产品科技攻关活动。
6、产业上的联动。核电产业具有雄厚的人才流、技术流、资金流,对关联产业有极强的带动、孵化效应。自2007年海盐县委、县政府相继提出“接轨核电,发展核电关联产业,建设中国核电城”的战略决策以来,通过成立核电关联产业联盟,出台核电关联产业扶持政策,与秦山核电建立高层联席会议制度,开展地方与核电干部挂职锻炼等创新手段,先后引进中核机械工程公司、中国核电工程公司华东分公司等核电央企15家,总投资60多亿元。成功培育核电关联企业78家,2017年联盟总产值超过260亿元,成为我县最具发展前景的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目前,中国核电城已经成为浙江省政府与中核集团的战略共建平台,先后被列入浙江省首批省级产业示范基地、省级高技术产业基地、省海洋特色基地、省首批特色小镇、省级军民融合产业基地、市首批“两化”融合试验区和首批特色产业园。
拥抱核电,打核电牌,成就海盐样本,在未来,海盐将聚核电优势全力实施一城三区战略
一城:核电科技城。三区:一是国内核电服务核心区,二是国内核电辅助设备制造集聚区,三是国内核能安全利用示范区。
“十三五”期间,中国核电城将建设成为国内一流的核电运行服务基地、核电关联装备制造基地和国家级高技术产业基地、国家级军民融合示范基地,核电及关联产业总产值力争实现400亿元。
在我国核电建设步伐稳步提速的形势下,核电关联产业将迈入跨越发展的新时期,我们应该审时度势,抢抓机遇,奋发有为,充分发挥我们海盐良好的基础和比较优势,以海的气魄,核的动力将中国核电城建设成为在全国有较大影响力的产业集群基地和清洁能源绿色之城。
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中国核电信息网拥有管理留言的一切权利。
您在中国核电信息网留言板发表的言论,中国核电信息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中国核电信息网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用意见反馈向网站管理员反映。
©2006-2028 中国核电信息网 版权所有   服务邮箱:chinahedian@163.com   电话:13263307125   QQ:526298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