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核电(上海核工院)“水下激光密封焊接在线修复装置”荣获创新一等奖
来源:中国核电信息网 发布日期:2021-12-30
近日,2020 年度全国能源化学地质系统优秀职工技术创新成果揭晓,国家核电(上海核工院)“水下激光密封焊接在线修复装置”从2111项上报成果中脱颖而出,荣获一等奖。
水下激光密封焊接在线修复装置
主要完成人:国家核电(上海核工院)工程设备所水下激光焊接研究团队
国内首次、申报6项专利(4项已取得授权)
继今年上半年获得国家电投集团公司职工创新成果一等奖后,公司工程设备所水下激光焊接研究团队的研究成果再次获得肯定。
乏燃料水池是核电站用于暂存核废料(乏燃料)的主要设施。该设施是以不锈钢材料为主的大型金属结构,制造和安装过程大量采用焊接技术。这些焊缝在核电站整个运行周期中始终处于带水和高辐射环境中,随着核电站运行时间的增长,面对辐照、承载等恶劣工况,如果出现一些局部腐蚀、损伤及破坏,将对核电站的运行造成安全隐患,需要与之配套的检修技术予以保障。
公司技术团队从2018年10月起开展了一系列的技术调研以及设计研究。那时,国内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电站水下检修技术还是空白。
团队一方面“走出去”,针对国内外民用先进水下维修技术进行广泛调研,探寻其在核电站的适用性。另一方面采取“引进来”,通过调研、分析,技术探讨,结合数字化转型的趋势,将智能化、自动化、信息化与核电检修技术相结合。同时,结合工程小型化、便于放射性区域的需求,团队通过多轮水下试验,经过不断摸索优化,最终于2020年11月形成水下激光密封焊接修复装置的创新设计方案。

这套装置由水下激光焊接-视觉-送丝一体化设备、移动气罩、水下移动定位系统机械结构等部件组成,能够创造动态微区干式环境,实现乏燃料水池局部干法焊接修复,具有能量密度高、热输入小等特点,还能够进行远程自动化操作,一次焊接修复长度超过200毫米。
据悉,该装置不仅可以直接应用于乏燃料水池底板的修复,经适当改进,还可全面推广应用至海洋平台、船舶等行业的维修检修。
岁末年终,喜报不断,振奋人心。
机制创新重构了公司科技管理流程,激活了生产力,激发了创造力。2021年,公司科技成果获奖的数量和质量均创10年来最好成绩。
网友评论请注意
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中国核电信息网拥有管理留言的一切权利。
您在中国核电信息网留言板发表的言论,中国核电信息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中国核电信息网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用 意见反馈 向网站管理员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