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 发布日期:2022-10-19
党的二十大代表王丛林是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院长、党委副书记。从1987年来到核动力院至今,30多年间,王丛林完整地经历了多个国家重大工程项目,取得一系列研究成果,为我国核动力事业发展作出重大贡献。他曾主动请缨,再驻科研一线,一驻就是十年;他是团队的“中枢大脑”,依托丰富的科研经验,在关键节点常能给出一针见血的解决方案,却笑称自己只是团队的“生活委员”;他又是带领核动力院走上“第四次创业”的排头兵,在数字化转型、核电、医用同位素等方面取得巨大进展。
“勇于不走寻常路,敢于闯入无人区”
今年9月,在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新入职员工欢迎仪式上,党的二十大代表、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院长、党委副书记王丛林,反复对这些意气风发的年轻人强调着自主创新的重要性。
王丛林:在自主创新的道路上,要坚定不移再接再厉,更上层楼。在科研工作中不拘于常规,不局限于传统,勇于不走寻常路,敢于闯入无人区,切实解决“卡脖子”难题,引领前沿技术的发展,始终做前沿探索和科技创新领域卓越的引领者和开拓者。
实际工作中,做科研出身的他也带领团队总结创新出一套“极简管理法”,接口少、扁平化,无论大事小情都直接“上传”到他这个“中枢”;从基层员工开始,只要和项目有关的人,几乎都和他“打着交道”。核动力院设计所青年科技工作者曾未说,这样的议事会议,几乎写满了王丛林每天的时间表。
曾未:一般我们是9点钟上班,要见王院长都是7点半到他办公室,高效的,而且是流水席。从7:30-9:00,他一般都能够议事处事,搞十几件事;到了9:00一些正式的会议开始了,又可能要奔赴现场。他每天的工作时间都是早上7点多就开始了,晚上也很晚才回去。他对家里面的关心大多数时候都只能停留在电话上,他把全部的精力尽最大可能都贡献给了工作。现在国家很多重大工程推进的节点非常刚性,根本不容许他有更多休息的时间。
默默奉献,助推我国核动力事业澎湃前行
核动力,是指利用可控核反应来获取能量,从而得到动力、热量和电能。核动力院始建于1965年,是中国唯一集核反应堆工程研究、设计、试验、运行和小批量生产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科研基地,被称为“中国核动力工程的摇篮”,建立之初的使命就是设计、建造我国第一代核潜艇。2020年8月,在核动力院“第三次创业”收尾、“第四次创业”即将起航的特殊时间点上,王丛林被任命为院长;回顾核动力院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他感慨万千。
王丛林:从最困难的时候到现在蓬勃发展的阶段,一路走来非常不易。第一次创业就是初创阶段,我们用了不到5年的时间,建成了中国第一代核潜艇陆上模式堆,1970年底,我国第一艘核潜艇成功下水。我是1987年到核动力院的,正好赶上第二次创业的转型时期,当时任务不多,非常困难,我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发展了许多其他业务来解决生存问题。从第三次创业开始,我们开始聚焦国家重大战略工程,完成了秦山二期核电站,以及后续“华龙一号”的关键技术攻关。现在的第四阶段,我们目标就是“全域型谱,世界领先”,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世界前沿科技,不断推动核动力事业的发展。
“华龙一号”是我国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三代核电机组。从2015年全球首堆在福建福清正式开工,到走向世界、出口海外,再到今年中核集团漳州二期核电项目获得核准,“华龙一号”成为名副其实的大国重器。而王丛林说,“华龙一号”的关键核心技术就诞生在这里。
王丛林:核电的关键技术就是堆芯设计,“华龙一号”采用的就是我们核动力院自主研发设计的177堆芯,比目前国际通用的157堆芯更安全、更经济。177堆芯的概念是在1997年,我们的老院长带领一群年轻人在909基地的一栋二层小楼里开展封闭式研讨提出的。核电的设计和研发都是一个极其艰难和复杂的过程,中间要经历试验、验证、再试验、方案的优化完善等等,从方案的提出到“华龙一号”的成功商运,我们花了20多年的时间。
进入新时期,核动力院由于要完成从过去以实验为主,到以数字计算为主的研发模式转变;加之国家对实现双碳目标、能源综合利用等方面的要求日益紧迫,重大工程接连上马,要实现我国核动力领域高质量发展,数字化转型是其中关键一环。负责核动力院自主软件开发和平台建设工作的曾未说,由于这项工作属于能力建设项目,事关全局,王丛林总是亲力亲为,依托自身丰富的科研经验,一针见血地给出解决措施和方案。
曾未:王院长完整地经历了几个重大工程,从开始到结束。他在大山里面搞一个工程,应该说是“做隐姓埋名人,干惊天动地事”,一直在大山里面干了十几年。所以他对整个核动力研发过程中所有的问题、痛点都非常清楚。在做数字化转型能力建设的时候,他对里面的问题把握非常精准,包括设计、实验、运行、制造,他脑子里存的东西很多,会把所有信息全盘托出,经常能够一针见血地提出很高效的解决措施和方案。
“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
是勇气,更是决心
二十年弹指一挥,再十年又是过往。面向未来,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加快实施一批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在王丛林的带领下,核动力院也正在核电、医用同位素等领域持续发光发热,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与国际前沿不断前行。
王丛林:核电方面,多功能模块化小型堆“玲龙一号”目前已开工建设,除了可以发电,还可以城市供热、工业供汽、海水淡化,适用多种场景应用。另外,目前国际上主流的四代堆技术我们都有关注,比如铅铋快堆、超临界水堆、高温气冷堆、钠冷快堆、钍基熔盐堆等等。此外,核医学领域我们也非常关注,因为我国医用同位素国产化急需实现规模性突破。今年8月,由我们牵头组建的同位素及药物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正式落地四川;溶液型医用同位素生产堆也即将开工建设,建成投产后,可使我国医用同位素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促进放射性药物、核医学和核技术应用产业发展,具有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话语间,王丛林对未来充满期盼;可单独列出这任务清单中的每一项,对专攻团队来说已是工作的全部、是着眼国家未来发展和打造科技强国的重磅工程。作为牵头抓总的团队中枢,面对争分夺秒的科技攻关、站在新的历史起点,王丛林和团队正以昂扬的姿态整装待发。他寄语核动力事业的后来者:征途漫漫、惟有奋斗,要只争朝夕、不负韶华,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
王丛林:我在人民大会堂现场聆听了总书记所作的二十大报告,其中,要“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确保能源安全”让我深受鼓舞、倍感振奋,我们坚决贯彻落实好总书记和党中央的要求。我对核动力事业是有深厚感情的,老一辈人的“〇九精神”,以及我们“自主创新、勇攀高峰”的院训一直在被传承。希望新加入我国核事业的年轻人都能抱有强烈的家国情怀,负起自己应有的责任与担当,成为祖国核事业的栋梁之才。沿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指明的方向,奋力谱写中国核动力事业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崭新篇章。
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中国核电信息网拥有管理留言的一切权利。
您在中国核电信息网留言板发表的言论,中国核电信息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中国核电信息网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用 意见反馈 向网站管理员反映。
©2006-2028 中国核电信息网 版权所有   服务邮箱:chinahedian@163.com   电话:13263307125   QQ:526298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