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核集团 发布日期:2025-05-12
○ 评论员 钟和平
在这个被即时反馈裹挟的时代,人们如同置身看不见终点的马拉松跑道,既焦虑于被他人超越,又困顿于迟迟未至的里程碑。当快餐式成功学成为时代注脚,那些选择在时间里沉淀价值的长期主义者,正以另一种姿态演绎着生命的重量。在福建福清核电基地,银灰色的华龙一号全球首堆巍然矗立。从2015年首堆开工到2025年全球41台机组在建在运,它身上凝聚的是我国30余年核电科研、设计、制造、建设和运行经验。
历史长河奔涌向前,中国三代核电人用接续奋斗证明:真正的国之重器,从来都是长期主义的结晶。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华龙一号的成长轨迹深刻印证:核心技术突破从无捷径,唯有以“十年磨一剑”的定力、“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怀,方能铸就大国重器,托举民族复兴。
(一)
长期主义的精髓不在于与时间对抗,而在于理解万物生长的韵律。坚持做难而正确的事,最终时间会给你答案。
就如同毛竹一般,先向下扎根,最初的几年,几乎看不到有什么变化,直至把根扎得又深又广,一场春雨后,就会以惊人的速度向上生长。
根深才能叶茂。干事创业要成功,必先下苦功。
2011年福岛核事故后,全球核电行业遭遇寒流,我国自主研发的CP1000项目被迫终止。面对“要么继续引进,要么自主突破”的战略抉择,中核集团毅然选择后者,将三十年技术积累持续倾注于三代核电研发。
这种抉择背后,是对历史规律的深刻洞察:核电技术代际跨越周期往往以十年计,唯有保持战略定力,才能打破“引进—落后—再引进”的怪圈。
华龙一号研发团队在177堆芯设计上,历时二十载攻克建模、燃料管理及在线监测技术,构建起自主三代核电设计体系;为验证非能动安全系统,科研人员耗时两年在大山深处建造全球首个60米全尺寸试验台架,收集200余组数据……这种“板凳甘坐十年冷”的坚持,最终化为了华龙一号安全性、经济性和可复制性的坚实保证,使之成为当前市场上接受度最高的三代核电机型之一。
在当今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华龙团队用自主创新筑起“护城河”。正如总设计师邢继所言:“在国家需要核能技术的时候,如果没有自主的核能技术,我们就无法面对今天严峻的挑战。”
(二)
举众人之力,求长远之功。新型举国体制是长期主义的坚强制度保障,这一点在华龙一号身上得到了最好诠释。
70多个专业领域、80多个构筑物、6万多台(套)设备、超过20万张工程设计图纸……华龙一号的横空出世,绝非单个技术的突破,而是5300家企业协同创新的系统胜利。
拿阀门来说,华龙一号示范工程就用到多达1.6万余台。这些阀门,小到可以揣进兜里,大到要用卡车运输。以往国内核电站建设,重要阀门均需向国外采购。华龙一号研发设计单位联合国内制造商,开展了多项横向科研,实现了所有关键阀门的样机研发、鉴定和产品供货,打破了高端阀门国外供货商长期垄断的局面。
这样的创新故事在华龙一号建设过程中还有很多。国内75家高校、科研机构、设备制造厂共同参与华龙一号技术研发,中核集团与14家国际组织和科研机构展开合作,共同完成了179项关键技术研发和试验验证工作。165公里管道、2200公里电缆、上千人的研发设计团队、近20万人先后参与项目建设……
这种“强核心、大协作”模式,构建起设计、制造、建设、运维的全生命周期创新链,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
(三)
真正的长期主义,必然包含对人类文明进步的终极关怀。
对安全的极致追求,让核能真正成为可托付的文明火种。华龙一号从设计之初就采用国际上最严、最高的安全标准。这一点也体现在了华龙一号示范工程福清核电5、6号机组即将迎来安全稳定运行1000天、连续两年实现“零非停”、WANO综合指数均达满分的成绩单上。
对技术共享的开放胸怀,让“中国方案”成为推动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共同财富。中核集团建立华龙培训体系,成立华龙国际培训中心,已累计完成对外培训项目28项,涉及9个国家。自2020年以来,示范工程项目累计向国内外华龙一号机组和新建核电项目输入人才超400余人,为华龙一号批量化建设和“走出去”提供坚定的人才支撑,为核电产业化发展提供可复制的管理范式。在巴基斯坦卡拉奇,华龙一号海外首堆K2、K3机组在工程建设的同时,也在不断提高着本地化水平,让项目真正融入地方,并带动当地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
对绿色革命的坚定践行,为全球能源转型提供更多可能。华龙一号每台机组每年发电量超100亿千瓦时,减排二氧化碳816万吨,为世界提供源源不断的绿色动力。
当华龙机组源源不断输出清洁电力时,中国以实际行动回答“世界需要什么样的核能技术”之问。
(四)
站在华龙一号全球首堆开工十周年的历史节点,华龙一号的升级优化仍在不断进行中,福清核电已开启数字化转型之路:构建“数字化+网格化”质量管控体系,引入先进的数字化控制系统、人工智能技术等,提高核电站的智能化水平和运行效率,开发“华龙天眼”等数字化系统,推动机组运维数字化转型……
这些突破印证:长期主义不是静态坚守,而是要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超越。
从秦山一期“国之光荣”到华龙一号“国家名片”,中国核工业人用四十年完成从“学徒”到“领跑者”的蜕变。当前,高温气冷堆、快堆等四代核电技术接续突破,可控核聚变研究不断取得新进展,核能综合利用拓展至供热、制氢等领域。这种“吃着碗里、看着锅里、想着田里”的战略布局,正是长期主义的生动实践。
历史的指针拨回1955年,毛泽东同志在中共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上作出发展原子能事业的战略决策。七十年后的今天,华龙一号机组照亮“一带一路”,中国已成为全球核能治理的重要参与者和积极贡献者。
这深刻启示我们:在科技创新的长征路上,唯有保持“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战略定力,涵养“计利当计天下利”的文明胸襟,才能突破“无人区”、勇攀“新高峰”,为中华民族赢得下一个辉煌的十年、百年!
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中国核电信息网拥有管理留言的一切权利。
您在中国核电信息网留言板发表的言论,中国核电信息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中国核电信息网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用 意见反馈 向网站管理员反映。
©2006-2028 中国核电信息网 版权所有   服务邮箱:chinahedian@163.com   电话:13263307125   QQ:526298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