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4日,中国核学会核反应堆热工流体力学分会第一届学术年会暨中核核反应堆热工水力技术重点实验室2021年学术年会、国家能源压水反应堆技术研发(实验)中心学术交流会在重庆隆重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核学会核反应堆热工流体力学分会、中核核反应堆热工水力技术重点实验室与国家能源压水反应堆技术研发(实验)中心主办,重庆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承办。
中国科学院院士陶文铨,核动力院工程总师陈炳德,核动力院合作管理部主任杨来生,重庆大学常务副校长刘汉龙,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党委书记潘良明,中国核学会核反应堆热工流体力学分会理事长、中核核反应堆热工水力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能源压水反应堆技术研发(实验)中心常务副主任黄彦平,重点实验室学委会主任、核工业第八研究所所长肖泽军以及40余位分会理事会成员、重点实验室学委会委员、研发中心专委会委员出席开幕式。来自全国60余家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的专家、教授、科研人员、学生代表参加会议,哈尔滨、厦门等地的参会代表因疫情影响参加线上会议。本次会议规模达到了核反应堆热工流体力学领域学术交流会历史新高。
大会开幕式由潘良明主持,刘汉龙代表承办方致欢迎辞,杨来生代表主办单位致开幕词,黄彦平致辞并作会议总体筹备情况报告。
刘汉龙对参会的专家学者表示热烈欢迎,他指出,核能是紧密围绕国家重大需求的重要研究方向,是“双碳”目标实现的有力保障,是“四个面向”的重要科技创新方向,重庆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院等将持续加强投入我国核能及核动力领域相关研究。
杨来生对大会开幕表示热烈祝贺,他指出,希望全国同行紧跟国家战略,不断拓展学科创新研究领域,丰富学术交流活动形式和内容,培育和助推优秀人才成长,提高学会、重点实验室、研发中心的学术影响力,共同肩负起新时代核科技自立自强的使命,建设我国先进核动力研发的创新链,打造出一批高水平核科技自主创新成果。
黄彦平表示,会议为来自全国核反应堆热工流体力学领域的科技工作者提供了很好的交流平台,希望参会代表充分展示创新研究成果、深入交流和碰撞创新思想。分会将持续为核能科技的创新发展与自主可控凝聚合力,为加快实现我国核动力技术跨越式发展贡献力量。
中国核学会向大会发来贺信,热烈祝贺大会胜利召开,并指出,中国核学会核反应堆热工流体力学分会为我国核能动力领域科技创新水平提高、科技人才培养做出了重要贡献。希望参会代表利用分会学术交流平台,进一步加强沟通交流,凝聚全国力量,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为助推我国产业升级和科技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开幕式后,会议特邀中国科学院陶文铨院士、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科技委主任刘永、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杨红义、清华大学核研院院长张作义,围绕高精度界面追踪算法(VOSET) 的近期发展及其在两相流与传热仿真中的应用、核聚变能研究现状与展望、快堆技术的国内外研发进展、高温气冷堆研发建设及后续发展4个主题做大会报告。

会议共设置计算流体动力学(CFD)研究进展、熔融物堆内保持(IVR)标准题和严重事故研究进展3个主题论坛,开展子通道模型研究、先进反应堆技术研究、多物理场多尺度耦合技术研究和先进测量技术研究4个专题研讨会,并组织了12个专题分会场,内容涉及先进反应堆热工水力学与安全设计、反应堆热工水力实验及理论、高温气冷堆中的热工水力学问题、小型反应堆中的热工水力学问题、核电厂严重事故及缓解措施等。会议共收录全国555篇论文,将根据论文质量和交流情况评选出45篇最佳论文和10篇最佳展报奖。
会议期间还召开了中国核学会核反应堆热工流体力学分会理事会会议及中核核反应堆热工水力技术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会议。
延伸阅读
中国核学会核反应堆热工流体力学分会学术年会是我国核能与热工流体力学界一年一次的学术交流盛会,中国核学会核反应堆热工流体力学分会、中核核反应堆热工水力技术重点实验室、国家能源压水反应堆技术研发(实验)中心将紧密联系本领域相关单位,在上级主管单位的领导和支持下,持续为国内专家、学者和产业人员展示本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交流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和新设备及行业动态,探讨国内产-学-研-用跨界合作模式打造一个高水平的综合性合作交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