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日本核电事故看人类生态良知的复苏
来源: 千龙网
发布日期:2011-04-02
日本地震过去20多天了,核泄漏的蝴蝶效应仍在振动着翅膀。最早看日本地震视频,和日本歌人(日本人称和歌作者为歌人)鸭长明笔下的一场地震有些相像。鸭长明是日本平安末年的一个歌人,留下一部随笔叫《方丈记》。他在书中写道:“山崩河埋,海水倾斜浸漫陆地。土地裂开水涌不断,岩石碎裂滚入谷间。近海划行的船只,飘摇于波浪之上,行走着的马匹四蹄失去了平衡。都城近郊各处寺院神社的建筑物,保持全貌的没有一处,有的部分崩坏,有的整个倒塌。灰尘升空,如浓烟一般。”
鸭长明记录的是发生在820多年前的元历大地震。他的感叹很有意味:“大地震刚过,人们都述说这世间无常,减去了些许烦恼,但日积月累,一年过后,竟无人言及这些了。”鸭长明说到的“无常”二字,不仅是《方丈记》的主旨,也是日本人看待自然与人生的一种普遍态度。
《方丈记》里有一段话很有代表性:“河水里的水泡,时而消失,时又聚集,但未曾久留,在世间的人和住所亦是如此。”用水泡来喻说人事和住所,曾是很多日本人对生活的一种日常认知。他们一方面承认世事无常,一方面却又渴望在这生灭迅速的无常中寻求新生。正是这种“无常观”养成了日本人独特的美学意识。无常观也让日本人对“物哀”美有天然的崇拜。这里的“物哀”,不只是对自然万物的悲哀或悲伤之情,还有共鸣与感动的意味,悲与美是完全相通的。
虽然日本地震引发的核泄漏危机仍未得到遏制,可很多人还是相信,日本的文化意识有能力帮助他们修补自身的生态良知。如今人类对生态环境,采用的多是一种功利主义态度。即使要保护环境,也是从保护人类自身的角度出发。而日本的传统文化,和中国的传统文化一样,都体现在人对自然和万物的尊重上,其中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把自然生态的平衡作为人类社会的终极价值。像《易》说“天地之大德曰生”,《尚书》说“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皇天无亲,唯德是辅”,《中庸》说“万物并育而不相害”,强调的都是人与自然万物具有平等的价值。在这种观念中,大自然有独立的价值体系,并非是作为人类征服的对象而存在的。它把自然平衡看作一切价值的基础,时时意识到人类不过是诸多生物的一种。只有实现了人与物的共存而不相害,才是人类生存的一种理想境界。
无论是日本的“无常观”与“物哀”观,还是中国儒家的“天人合一”观、道家的“道法自然”观,都应成为我们反思现代文明的重要思想资源。这些思想中蕴含着一种生态良知,即把征服自然的观念,转变为对自然的顺从与尊重。道理很简单,科技再强大,人也无法离开自然延续自身的存在。人类本身并无法产生任何能量与物质,再高的科技,不过是对自然界能量和物质的转化。要重建生态良知,首先要改变的就是过去以人类为中心的价值认知,而把自然生态看作是世界的中心。这种生态良知,也表现在对积累物质财富的态度上,它强调节制,通过对人类发展和增长的自我限制来保护生态环境。它以保护自然为第一原则,放弃任何不计环境成本的经济方式,从而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共同受益。这种良知表现在日常生活中,讲求的就是简单、节俭与适度消费。
人类能否从日益增多的生态灾难中,孕育出一种有生态良知的文明?我们需要从文化角度,来反思日本核泄漏这种灾难,才可能在民众中形成相应的文化共识。一切保护生态的制度构建都离不开这种文化共识。期望这场日本大地震引发的诸多灾难,能够让更多人的生态良知复苏。(叶匡政)
网友评论请注意
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中国核电信息网拥有管理留言的一切权利。
您在中国核电信息网留言板发表的言论,中国核电信息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中国核电信息网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用意见反馈向网站管理员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