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能发电可挑大梁
“水电发展已接近瓶颈,至于太阳能、潮汐能、风力及地热发电,目前虽已开始应用,但大规模地应用于工业还受到很多条件的限制。而核能因其鲜明的优势,完全拥有与其它能源进行公平竞争的机会。”海军工程大学核科学与工程系主任于雷教授肯定了核能发电的重要性。
核电站只需消耗很少的核燃料,就可以产生大量的电能,每千瓦时电能的成本比火电站要低20%以上。核电站还可以大大减少燃料的运输量。例如,一座100万千
瓦的火电站每年耗煤三四百万吨,而相同功率的核电站每年仅需铀燃料三四十吨。核电的另一个优势是无污染,几乎是零排放,对于环境压力较大的中国来说,符合
能源产业的发展方向。
鉴于近几年中国核电的超常规发展,政府相关部门在2010年已经着手对《国家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进行调整。未来5~10年,我国新建
核电机组将以每年5~8台的速度递增,成为世界核电发展的火车头。2015年,我国核电装机容量将达3900万千瓦,到2020年,则可能达到8000万
千瓦,占全国电力装机容量的5%、发电量的8%。也就是说,到2020年中国将建成40座相当于大亚湾那样的百万千瓦级的核电站,核电将成为缓解我国能源
压力的主力军。
核电安全必须正视
2011
年4月26日,是切尔诺贝利事故25周年纪念日。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是苏联时期在乌克兰境内修建的第一座核电站,曾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安全、最可靠的核电站,
但在1986年4月26日,第4号核反应堆在进行半烘烤实验中突然发生失火,引起爆炸。据估算,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核泄漏事故后产生的放射污染,相当于日本
广岛原子弹爆炸产生的放射污染的100倍,辐射危害严重,导致事故后前3个月内有31人死亡,之后15年内有6~8万人死亡,13.4万人遭受各种程度的
辐射疾病折磨,方圆30公里地区的11.5万多民众被迫疏散。
自今年3月中旬日本福岛核电站核泄漏事故发生后,核电安全更是成为人们普遍关心的话题。核电厂的反应堆内有大量放射性物质,如果发生事故,放射性物质释放到外界环境,势必对生态及民众造成伤害。
2008年我国第一座内陆核电站在湖北咸宁动工起,当地民众反对声一片,他们担心:“其他国家和地区都把核电项目规划在沿海地区,基于运用海水对其进行冷却和排污,提升核电站的安全性。现在国家却把核电站安在了我的家门口,感觉将一个定时炸弹放在了身边。”
针对此问题,于雷教授表示:从沿海到内陆是核电厂建设的一个常规过程,但目前内陆建设核电厂的条件还不是特别成熟。内陆核电厂要建在大型河流或湖泊沿岸,以
满足对冷却水的需求,而放射性废液也会排入水体中,危及水源安全。一旦发生核事故,内陆核电厂可能产生的更大危害在于,其放射性物质进入水体后,稀释会更
加困难,将对当地乃至下游部分地 区 的 水 体 质
量造成很大影响。内陆核电厂一旦发生事故,造成的影响会比滨海核电厂更严重。因为我国人口密度较大,人员疏散等应急处理的难度大,对土地、水体等周围环境
的影响也要明显高于海边。
但于教授认为,要解决矿物能源短缺的问题,核电项目是很好的解决方式。目前我国核电技术处于较高水平,管理制度比较先进,现有核电厂的安全水平对事故有很强的防御能力。
于教授表示,日本福岛核电站核泄漏事故发生后,中国民众的总体反应恰恰表明了我国核能科技知识普及工作的欠缺,远达不到一个即将成为核能应用大国的基本要
求。一个国家决定要大力推广核电,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就是向全民宣传普及核能科技知识。如果得不到广大人民的支持与认可,核能发电就不可能顺利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