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首      页 核电新闻 政策法规 聚焦核电 核电站一览 国产化 核电技术 招标信息 专家点评 人物风采 核电视频 技术论文 供应信息 核 安 全 后端处理 工程图片 走进核电 供应商名录 核科普 会议会展 合作交流 政经要闻 网上展台 核电图书 企业招聘 求购信息
您的位置: 中国核电信息网  >  国内核讯  > 陈英民:浸润核电40年

陈英民:浸润核电40年

来源: 上海国资 发布日期:2013-04-01

  陈英民这个年近8旬的老兵,正在进行第四代产品试制和第五代原理研究,提早5—10年培育别人难以复制的优势

  在上海电气第一机床厂有限公司(简称“一机床”),总工程师陈英民被大家戏称为“大熊猫”,“他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就从事核电的‘老把式’,我们要好好保护的。”

  陈英民是中国第一台核电——秦山核电站设备制造期间从事核电的,迄今已40多年。1995年即到退休年龄的他,十多年来退而不休,一直工作在一线,每天与普通员工一样,赶100多公里路到位于上海临港的工厂上班。

  “员工几点到,他也会几点到;员工几点下班,他也几点下班。”说起陈英民,一机床总经理办公室主任李蕊满脸崇敬。“在我们公司,陈老总是解决各部门解决不了问题的‘钥匙’。”无论哪方面的问题,汇总到他那里,都会一一找到答案。“我们内部戏称,进他办公室是要排队的。”

  然而,陈英民却说:“我就是一名核电事业的老兵,能发光发热就发点光和热。”

  承接任务

  对于核电设备制造,实际上陈英民可谓半路出家,临危受命。1952年就进入一机床工作的他,1981年接到核电堆内构件承制任务时,已从事机床制造近30年了,但并未太多地接触核电。

  一机床承接的堆内构件承制任务,来自“728工程”,也就是秦山核电站这个中国首台自主设计制造的30万千瓦核电站。因周恩来总理是1970年2月8日同意上海筹建核电站的,“728工程”故此得名。上海市为这一工程下达了377项科研任务,涉及69个单位。一机床当时并不在内,而是时隔十年之后的1981年底,国家正式批准建设“728”工程时才进入了承制名单。

  当时,“728”工程关键设备之一的堆内构件需要重新定点,一机床即被上海市机电工业局看中,但对接不接这一任务,厂里有两种意见。

  反对意见认为,承接任务有很多困难,研制时间短(比其他主设备承接单位晚了十年),研制经费不足(当时国家拨款的“728工程”技改经费分配已基本接近尾声,一机床只获得120万元,对于研制堆内构件只是杯水车薪),核电制造技术基础差(没有其他主设备厂那样的10年摸索期),缺乏不锈钢加工焊接经验,以及经济政治风险大等等。

  作为5个决策人之一,陈英民竭力主张接单。在他看来,承接“728工程”这样的国家重点工程,对一机床是个极好的发展机遇:一来可以占得核电这种清洁能源的先机;二来可以在当时企业产品(齿轮机床)供大于求的情况下,将核电作为新的产品方向之一。一机床厂领导班子全面听取意见,最终认为陈英民的分析是正确的,同意承接“728工程”核电堆内构件项目。

  1982年1月任务正式确定后,一机床即成立了核电办专职机构。陈英民成为首任主任,并组建了20人的核电团队。

  零的突破

  缺乏研发资金的现实,是陈英民和他的团队首先需要面对的。

  堆内构件是一种大型、薄壁、精密而复杂的结构件,需要大型、精密、特殊的专用加工设备。面对极为有限的技改经费,陈英民提出“自力更生”。一方面,倡导“发掘利用企业一切可以利用的设备”,先后改造了10多台老设备;另一方面,发挥企业制造机床的经验优势,自行设计制造了一批适应堆内构件加工的专用装备。

  “以前的设备加工,车有车床,钻有钻床,铣、镗、焊接也是各自分开的,但堆内构件是压水堆核电站核岛的心脏设备,关键部位的误差不能超过一根头发丝的几分之一,如果根据加工设备的位置频繁移动,必然会因多次安装造成误差,而且多设备成本很高。为此,迫切需要一台能同时进行车、铣、镗、钻、攻、焊接等各种工序加工的大型专用机床,以保证构件一次安装完成。”

  当时国内外都没有这种专用设备,陈英民们只好摸索自制。“其中,车要高速,一分钟5转;焊接要低速,45分钟一转。”为解决几大功能间不可调和的矛盾,陈英民想出了在工作道轨的摩擦面之间分开0.1mm,缝隙用油膜填平的办法。经过三年多时间辛勤努力, 1985年终于研制成功一台自重220吨、加工高度10米、加工最大直径4.5米的 “大家伙”——多功能吊兰专机。

  有了设备这个“金刚钻”,陈英民们开始了堆内构件研制“瓷器活”。作为国际公认的核电站四大关键设备之一,堆内构件的主要功能是装载与支承核燃料,由10000多个零件组成,总重量为75吨至130吨(100万千瓦级),全部用材均为不锈钢和镍基合金,其结构复杂,精度和安全要求极高。为此,陈英民们先后进行了焊接、机加、热处理等54项攻关,其中最典型的是导向筒精密焊接技术攻坚战。

  导向筒是堆内构件内一种细长结构件,全长3700mm,由20根管子插在平行排列的12块导向板上组合焊接而成,类似“大型万花筒”。但这个“万花筒”技术精密度很高,“近4米长度内,要完成400多个焊接点; 20个管孔的对中心度变化,要小于0.25mm。而照传统焊接方法,焊后对中心度变化约2mm。”并且,20根管子要准确焊到12块板上,如果先焊最外边两块板,由于中间没有膨胀空间,极易产生波浪式变形。经过反复试验,陈英民提出了程序式——交错对称焊接方法,并配以焊接、光学监测等工装。结果,首个组件焊后对中心度变化小于0.2mm,达到了设计要求。

  7年后的1989年,陈英民和同事顺利完成了第一台堆内构件研发制造。时任上海市长的朱基参加了验收大会,在听取陈英民汇报时,盛赞“上海第一机床厂为上海争得了荣誉,是上海工人阶级的骄傲!”

  

  无米之炊

  1989年4月,一机床完成“728工程”堆内构件后,很长一段时间没有核电任务。尤其是1989年—1996年的5年间,一项任务都没有。已是总工程师兼管核电的陈英民深知,经过近10年时间培养的这支100多人的核电团队正面临解散的命运。他竭力主张保留队伍,自己出去找米下锅。

  1991年,一机床配合812厂开发承接了新核燃料运输容器(先后共106套)、核燃料生产线500套工装,配合105所开发反应堆在役检查仪(先后有10多种)和秦山核电厂反应堆维修专用工具(先后10多种)等配套项目。还想法设法争取科研项目,如国家“863”能源计划中10MW高温气冷堆堆内构件、开发大堆堆内构件的“8.5”科研攻关等。至1995年,陈英民已经到了退休年龄,照例每月可以拿1000多元退休金,但他看到核电团队成员每月只有400元的基本工资,毅然选择推迟退休,与核电团队共进退。

  就这样,一机床勉强度过了最艰难的5年。1996年—2000年,一机床承接到秦山Ⅰ期600MW、岭澳Ⅰ期1000MW、巴基斯坦C1300MW、10MW高温气冷堆四项任务,但只有巴基斯坦项目是完整的,前2项是从法玛通分包生产,合同价值量很低(仅为正常任务1/4)。而由于机床生产不景气,一机床一度濒临破产边缘。这一次,有人提出要解除核电合同,让陈英民焦急万分。好在担任核电分管副厂长的孙忠飞,顶住了各方面的压力,坚持主张完成核电任务,并让企业度过了危机。

  然而,2000年—2004年,一机床又是4年没有核电任务。这一次,他们找来了国家“863”能源项目中国实验快堆(堆芯设备、燃料转运机)、401所中国先进研究堆(CARR堆芯设备、工艺运输系统设备)、绵阳九院J01工程堆芯设备等项目。陈英民至今清晰地记得,他们为找项目所付出的艰辛,以及获得项目后的欣喜。

  最初,陈英民他们从国家“863”计划中看到,北京原子能研究所(401所)的快堆项目已经立项,敏锐地觉察到其中的机会,便主动找到401所提出自费帮助攻关。但当时401所寄希望于大企业,这些企业也已在做相关项目的立项工作。得知情况后,陈英民等决定先行一步,设法找来图纸、自费购买材料,开始了项目研制。一年后快堆正式招标,一机床已经给评审委员会相关专家留下了鲜明的印象。

  当时,陈英民和孙忠飞以及上海核电办一位负责人同去北京401所参加投标。由于第二天才有结果出来,当晚三人在招待所里心事重重:这个项目如果拿下,就可以有3000多万元的科研经费,足以让一机床的核电板块再支撑三四年。吃过晚饭,为了缓解紧张的心情,三人决定掷硬币猜结果,字面朝上即为中标。结果,硬币被抛到了床下,三人挪开床见是字面,顿时欢声跳了起来。“中标了,中标了。”第二天一早,从电话得知真的中标之后,三人高兴的心情难以形容。

  之后,401所还有一个先进的研究堆(CARR堆)投标,因一机床的竞标价格高出一倍,项目就给了其他竞争单位。但时隔两年之后,那个项目的关键部分并没有完成,经过相关协调仍无法落实。无奈之间,401所找到了一机床,希望他们把合同接过去做。当时,一机床有3种看法,一种是不做,看竞争对手的笑话;另一种是做,但要加钱;第三种是要诚信,维持原来的竞标价格。陈英民觉得,任务说到底是国家的,作为国企要急国家之所急。最终,一机床维持原来投标价格、周期不变接下了合同,成就了核电业内的一段“佳话”。

  

  云开月明

  从1989年到2004年,陈英民伴着一机床度过了14年无核电任务的日子。没有人知道,这种只发基本工资的日子还要等待多久;也没有人知道,为保持这支核电队伍所付出的努力,到底值不值得。

  但所有的付出总是会有回报的。在艰难坚守14年之后,一机床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

  经过长期酝酿,2003年中国将核电发展战略明确为“适度发展”,并在2006年调整为“积极发展”。这对一机床和陈英民无疑是个好消息。因为企业终于可以吃饱饭了,从不定期的多年制造一套堆内构件,到每年可以制造多套。其上级主管单位上海电气(集团)总公司,及时抓住战略发展机遇,于2004年底将一机床的核电板块和上海先锋电机厂核电、军工板块重组为上海第一机床厂有限公司。因为两厂制造的核电产品——堆内构件、控制棒驱动机构同属于反应堆堆芯设备,且都是构成反应堆核反应控制驱动线上的设备,工艺特性和管理模式有很多相似之处。

  “两厂合并后,经历了艰难的磨合;但实践证明,这一整合是成功的。”陈英民说,2005年初,一机床的年产规模为2.5个机组;经过原地技改,2006年就上升到了年产4.5个机组。

  后来,由于市区万荣路原厂址的产能限制,上海电气对核电产业战略作了大调整,于 2006年在临港开建扩能新厂房。2008年新厂房落成后,一机床提出“百日行动计划”,边搬迁边生产,当年就生产了3套机组,创下了新的生产纪录。迎来生产发展的新起点后,一机床进而将每年的产能调整为8-10套机组,由此生产能力跃居世界第一。“在核电强国中,美国历史上年产5套左右,法国也是5套左右,一机床的产能是名副其实的世界第一。”谈起目前一机床的历史性发展,陈英民一脸自豪,“在国内市场,我们更是占据了100%的份额。”

  更加喜人的是,一机床的效益大幅提升。过去多年生产1套堆内构件,如今1年生产8—10套,产能提升了几十倍;销售收入则从2005年的8000余万元,增长到2012年10.5亿元,大约是7年前的12倍。

  但陈英民并不满足,这个浸润核电40多年、现已年近8旬的老兵,目前正与一机床一起进行核电四代(高温堆、快堆)的产品试制和五代的原理研究。“我们要比竞争对手早5—10年进行新的堆型开发,培育别人难以复制的优势。”同时,要坚持不懈地开发新的品种。“核电毕竟是容易受风吹草动影响的产业,没有或者少核电任务的日子怎么过,也要有所准备。”陈英民坦言。

我来说两句
网名: 您的联系方式: (电话,手机)
验证码:
查看评论(0)
网友评论请注意

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中国核电信息网拥有管理留言的一切权利。

您在中国核电信息网留言板发表的言论,中国核电信息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中国核电信息网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用意见反馈向网站管理员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