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电投与国家核电重组 核电版图三足鼎立
来源: 中国经营网
发布日期:2014-04-30
中国核电的公司格局从一开始的一枝独秀到现在的三分天下,经历了30年的发展,其发展的步伐没有放缓,反而加速。日前,一则有关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简称中电投)的和国家核电技术公司(简称国家核电)两家央企实行合并重组的消息传来,更巩固了目前已经形成的三分天下的局面。
1+1>2的双赢局面
据每日经济新闻的报道,国家核电一位内部人士日前确认了与中电投在谈重组的事情,该人士称,和中电投重组的事情,在国家核电内部很早就已经在说了。目前,中电投和国家核电并未对此消息进行置评或回应,但有业内人士称,“重组对双方都是利好,而且合并能够取得1+1大于2的效果。”中国能源网首席信息官韩晓平表示,这两家企业重组不仅能使核电行业“三分天下”的格局进一步确认,对于在转型中的五大电力集团也意义重大,而且“后者的意义更大”。
值得注意的是,两家能源型央企合并重组的消息传出后,立刻在能源圈内引发高度关注。中电投公关部人士口风很紧,称自己也是从媒体处获悉的消息,而针对两家是否确实在商议合并重组事宜,自己“并不清楚”。但国家核电内部人士则确认,重组的消息在内部很早就在说了。但一位业内资深人士透露,国家核电和中电投两家在谈合并重组的消息“非常确定”,而且早在两个月前就开始谈了。
其实,电投和国家核电的重组“顺理成章”,因为“两家本就是很有渊源的公司”。据悉,现任国家核电的董事长王炳华此前便是中电投的第一任总经理,而且中电投的核电业务亦是王炳华主力发展起来的,后来王炳华被调任国家核电董事长职务。另外,国家核电2007年成立伊始,便是由中电投、中核、中广核以及中国技术进出口总公司各按照10%、国资委60%的出资比例成立的。
韩晓平表示,中电投和国家核电的合并对双方而言都是好事,合并属于“强强联合”,必将取得“1+1大于2”的效果。因为一方面技术科研出身的国家核电缺乏电站运营的能力,而引进美国AP1000核电技术、拥有核电站开发建设资质的中电投亦缺乏真正的核电建设的经验。目前国内拥有核电站开发建设资质的企业只有3家,除中电投外还有中广核和中核,而中电投在核电技术研发和核电工程建设方面与后两家存在比较大的差距。
中投顾问新能源行业研究员萧函对此评论称,中电投和国家核电是否重组、能否重组并非重点,二者合作将使“三分天下”的局面进一步稳固,来自国家层面对于能源巨头之间关系的梳理或能释放出央企改革的新信号,国家层面接下来对核电产业的规划或作出相应调整。
作为重组双方之一的中电投不容小觑,毕竟能够与国家核电合并的,在规模上与常规公司相比不能称得上小,而与三足之一的国家核电的联手,只能让他们的实力更均衡。
官方资料显示,国家核电成立于2007年5月22日,成立之初便承载着“推进我国第三代核电自主化发展、加快能源结构调整的国家使命”。目前国家核电已经在先进核电技术研发设计、相关设备、材料制造、工程管理、运行服务等环节的产业布局方面,形成了由4家全资子公司、7家控股子公司、2家参股子公司和6家分支机构组成的核电技术集团。
中电投官方资料显示,截至2013年底,该公司电力装机容量8968万千瓦,清洁能源比重占34.19%,资产总额6174亿元。中电投集团连续3年进入世界500强,2013年位居408位,资产规模在五大电力中算是最小的。
萧函认为,中电投和国家核电两家公司的联合必然会对中核、中广核造成压力,我国核电领域对能源电力的整体贡献也将有所攀升。同样的逻辑似乎也适用于中电投,中电投目前是五大电力中资产规模最小的,而且中电投的火电权益装机规模早在去年已被煤炭老大神华集团超越。
“目前,煤电发展空间越来越小,五大电力集团也面临着战略转型压力。对中电投而言,如果不能在核电上有所作为的话,在将来的竞争格局中会非常不利。”韩晓平称,中电投与国家核电重组,对于作为五大电力之一的中电投战略转型的意义,将远大于核电行业三足鼎立局面确定的意义。
韩晓平表示,目前在五大电力集团中,华能已经开始在核电领域展开布局,华电集团借助自己在天然气布局方面的突破亦完成转型,而国电集团目前已是风电装机容量最大的电力集团,“目前几大电力集团都在拼自己的实力和特色,如果中电投可以整合国家核电,其转型就插上了翅膀,而且核电产业在未来肯定是会有很大发展的。”
核电版图如何三分天下?
追溯中国核电格局的源头,这与中国持续多年不断引进的核电技术密切相关,也是由于不同时期引进不同技术,才形成了今日中核、中广核和国家核电三足鼎立的格局。
据第一财经日报的报道,1983年,中国开始制定核电政策,并重点发展压水堆核电厂,引进海外先进技术,进而实现设计自主和设备国产化,1985年的秦山核电站和1987年的大亚湾核电站自此而来。
在1986年,与美国国防部部长温伯格谈及核电问题时,邓小平说,核能“是个好东西”,同时他又表示:“我们在这方面起步太晚了。”而在第一轮引进中,中国核电机组形成了以法国主导下的多国格局。
上世纪90年代末,中国进入第二轮引进国外核电技术的时期。中国相继从法国、加拿大、俄罗斯引进了三种二代技术堆型,并在法国堆型的基础上改进出两种被称为二代加技术的堆型。
所谓堆型,这也是核电技术差异所在。因慢化剂不同,核电堆型也被分为重水堆、压水堆等堆型。因引进国家技术不同,这也造成堆型上的差异。
目前,中国15台建成和在建的核电机组中,除秦山一期30万千瓦机组为自主设计外,其余10台皆为引进技术。
业界则把20世纪70年代以来建设的商用核电站称为第二代核电技术,而在二代基础上进行改进的则称为二代加。90年代,为解决公众关注的核安全和核废料问题,在第二代基础上研发的先进轻水堆核电站称为第三代,这实际上是第二代技术沿着提高安全性和经济性的方向不断改进的结果。
业内人士指出,第三代技术相当于在第二代技术基础上,对严重事故预防和安全系统的改进提高,安全可靠性从设计上得到进一步提高,经济性则依赖设计、制造、施工安装和运行管理水平的提高。
一年后,中国开始引进第三代核电技术。2004年9月,中国首个第三代核电技术项目向全球发布。经过3年的招标和评标,美国西屋电气公司的AP1000技术战胜法国阿海珐公司的EPR技术而中标。
中国核电技术不断引进与发展的同时,中国核电公司格局也从中核一枝独秀变成了中核与中广核、国核三足鼎立的局面。
通过资料梳理不难看出,尽管中核正式成立的时间(1999年)晚于中广核,但前身为二机部、核工业部、中国核工业总公司的中核,实际历史却可追溯至中国核电工业发展之初,秦山核电站便是中核的杰作。1994年,因大亚湾核电站投入商业运营,中广核随之成立;再至2006年12月,国核成立,以承担第三代核电技术AP1000自主化的任务。三分天下的说法逐渐成型。
据报道,目前,中国在运营的核电站主要依托二代加技术。在引进国外核电技术的基础上,中国积极进行自主研发,以CNP1000和CPR1000为代表的、具备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机型占了在建核电中的大半江山。目前,中广核以法国二代和三代技术为主,中核则以自主研发的“二代加”技术为主。
毫无疑问,作为最晚成立的国家核电,其与中电投的重组,将增强双方的实力。
报道称,2002年拆分国家电力公司之际,原国家电力公司的核电资产打包注入新成立的中电投集团,使之成为五大发电集团中唯一具有核电开发建设资质的集团。
双方的历史渊源极其深厚,据21世纪经济报道的消息,王炳华是中电投集团的首任总经理,在中电投集团工作5年后,他调至新成立的国家核电,成为该公司首任董事长。中电投集团在国家核电的股份中占比10%,双方在山东海阳项目上有着密切合作。
虽然中电投集团拥有核电业主的资质,但由于其在核电技术研发、工程建设、运行业绩上与中核集团及中广核集团的差距,其控股核电项目的愿望直到2009年在山东海阳核电项目上实现。与国家核电整合之后,中电投集团核电技术建设实力将有极大提升,中国“三分天下”的核电行业格局将更加稳固。
技术统一和困扰
据第一财经日报的报道,自1954年前苏联建成电功率为5MW的奥布涅斯克实验性核电站揭开世界核电发电序幕,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全球核电也已研究至第四代核电技术,因其未投产,目前投入商业化运行的最先进技术仍为第三代核电技术。
报道称,而对于中国核电未来而言,安全问题背后,则是多年形成的不同技术引领的不同核电格局,以及如何获得第三代核电核心技术的难题。
目前,中国第三代核电技术,尽管AP1000已成功招标,但第三代技术的核心技术引进,也仍存争议。
“AP1000技术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最安全的第三代核电技术。”国家核电技术公司专家委员会专家郁祖盛说。然而,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权威核电专家表示,在提高中国核电技术水平的同时,引进AP1000也寄望于从中得到相关的核心技术,但是,AP1000被引进中国之前,美国国会便已对之审查,禁止相关核心技术出口。多位核电专家也有说法认为,之所以引进AP1000,是为了平衡贸易逆差的需要,但该种说法并未获得进一步的证实。
多位专家表示,AP1000的引进,也有中国没有相关的设备制造能力的原因。在经过足足30年的发展,中国已经具备了核电运行和建设的能力,但在设备制造能力上一直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
国家核电与中电投的重组,能够弥补各自的弱势项目,提升技术水平和实际建设运营能力,是一件双赢的合作。由此也可以窥见国家层面对核电产业的规划和相应调整正在进行中。
网友评论请注意
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中国核电信息网拥有管理留言的一切权利。
您在中国核电信息网留言板发表的言论,中国核电信息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中国核电信息网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用意见反馈向网站管理员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