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中国核电信息网 发布日期:2018-08-29
一个国家的竞争力,很大程度上体现在科学技术水平上。而作为国之重器,核工业不仅是当今世界科技实力的体现,更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大国地位的重要标志。
1955年1月15日,党中央做出了发展我国核工业的重要战略决策,揭开了我国核工业发展的伟大历史篇章。
从“两弹一艇”(原子弹、氢弹和核潜艇)铸就共和国核盾,到实现中国大陆核电“零的突破”,再到中国自主三代核电“华龙一号”横空出世,中国核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大到强,形成了世界上少数国家才具备的能力。
回望60余年,中核集团始终与中国核工业共成长,继承了我国核科技工业的完整体系,是世界上少数几个国家拥有的核工业全产业链企业集团之一,具备完整的核动力、核电、核燃料生产体系和核科研设计体系,既支撑着我国战略核力量建设,也成为国家核能与核电事业发展的主力军。
在我国由核大国向核强国转变的历史性关键时期,今年上半年,经中央批准,作为上下游产业的中核集团与中国核建集团实施了重组,在央企做强做优做大的背景下,重组后的中核集团将对提高我国核科技工业的整体水平、加快中国核电“走出去”、实现核强国建设无疑产生更大的推动作用。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如今,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已实施重组的中核集团围绕做大做强做优,始终坚持党对核工业的全面领导、坚持强军首责、坚持科技创新、坚持军民融合发展、坚持安全发展,将昔日的光荣与梦想沉淀为砥砺前行的勇气,正以核工业“巨人”的角色挺起助力新时代大国崛起的脊梁。
由“两弹一艇”到“华龙一号”自主创新无止境
回顾中核集团的发展史,其实就是一部我国核科技工业的自主创新史。
2015年5月7日,福清核电5号机组作为“华龙一号”全球首堆示范工程正式浇灌第一罐混凝土,标志着中核集团立志打造属于我国自己的百万千瓦级核电品牌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我国从此跨入世界核电的第一阵营。
“而30年前,当中国首次引进法国技术建造大亚湾核电站时,我们甚至连地板砖、电话线、水泥都要进口。”中核集团“华龙一号”团队的专家们,对我国建造一座百万千瓦级大型商业核电站受制于人的情景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
长久以来,核电核心技术一直掌握在美国、法国、俄罗斯等核电强国手中,中国在百万千瓦级压水堆核电技术领域始终没有自主品牌,通过“以市场换技术”的技术引进一直无法改变这一现状。
艰难时期,标志着强国强军的核工业“两弹一艇”可以搞成,改革开放后,对于走“保军转民”“军民结合”之路、有自主设计秦山核电经验的中核集团来讲,实现拥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百万千瓦级核电技术也必须成功。
以邢继等一批中核研发领军人物为代表,自强不息的中核人继承发扬“两弹一星”精神与“四个一切”(“事业高于一切、责任重于一切、严细融入一切、进取成就一切”)核工业精神,不畏艰险、敢于攀登,通过走一条创新突破路径,厚积薄发造就“华龙一号”,让我国成为世界少数拥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三代百万千瓦级核电技术国家。
据了解,核电要实现完全自主化,最关键的是三点:软件、燃料和关键设备。而寓意“中华复兴,巨龙腾飞”的“华龙一号”,它的心脏,即堆芯是一个完完全全的“中国芯”,而且率先采用的“177堆芯”在降低堆芯平均线功率密度、提高安全性的同时可使发电功率提高10%;实施的双层安全壳设计,能够抵御商用大飞机撞击、9级地震影响;创新采用的“能动和非能动”相结合的安全系统,在核电站完全断电情况下,也可利用重力原理冷却反应堆……作为“华龙一号”全球首堆示范工程,中核集团福清5号、6号机组代表了世界上最严格的安全技术要求,实现了我国核电技术多个“零的突破”。
对此,全国政协常委、中核集团原董事长王寿君对实现核科技工业强国也是寄予厚望。他表示,作为人类20世纪的重大发现,核科技代表了世界科技创新的前沿。建议以设立国家“核科学日”为起点,大力推进我国的核能应用,推动科技强国建设。
现在,“华龙一号”的成功研发已成为核电发展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让我国具备了与发达国家在三代核电国际市场同台竞技的资格,核电已成为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国家名片”。
由“两弹一艇”到“华龙一号”,实践证明,“把科技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是中核集团提升核心竞争力、实现核强国的关键所在。为抢占核科技创新制高点,全国政协委员、中核集团科技质量与信息化部(军民融合办公室)主任钱天林进一步建议,“应充分利用中核集团等综合性强的核工业力量,发挥其核科技研发体系较完整、人才和产业条件良好等优势,在建设核领域国家实验室等核基础科研方面加强投入,以此支撑国家核战略进一步实施。”
据了解,在中核集团“龙腾2020”科技创新计划支持下,“华龙一号”设计与建造标准化与优化改进、先进的耐事故燃料技术、智能化运行技术等研究工作已经启动。此外,我国全球首堆20万千瓦高温气冷堆示范工程也已经顺利推进并预计2019年建成投产。依托这一示范工程,中国与沙特签订了《沙特高温气冷堆项目合作谅解备忘录》,标志着中国自主研发的第四代核电“高温气冷堆”项目实现了“走出去”的首次突破。
从提供坚强能源保障到助力美丽中国建设
当前,全球能源格局深刻变化,能源革命方兴未艾,能源科技日新月异,迫切需要我国能源企业维护国家能源安全和产业安全,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在变革调整中把握主动、赢得未来。
自中央明确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来,能源行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基础产业,要破解新常态下能源发展面临的传统能源产能过剩、可再生能源发展瓶颈制约、能源系统整体运行效率不高等突出问题,必须创新能源体制机制,大力推进能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因此,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核电在满足清洁能源开发利用、着力补上能源发展短板、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能源保障方面都有着巨大发展潜力。
国家《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至2020年底,我国在运和在建核电装机容量将达到8800万千瓦以上,而目前我国在运和在建核电总装机容量约5600万千瓦。
可以看到,大力发展核电等清洁能源,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是我国能源生产革命实现突破的关键,中核集团等企业发展由此迎来宝贵机遇。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中核集团在国内拥有控股在役核电机组18台、装机容量1546.6万千瓦,控股在建核电机组7台、装机容量818.4万千瓦,总装机容量接近国内目前核电装机总量的一半。
如何进一步提升核电发展水平?王寿君表示,核电是非化石能源中的主力能源,要兑现雾霾治理的承诺,实现提高非化石能源比重的目标,核电不只是选项,而是必然要求。他建议,我国核电建设应保持一定规模的连续发展,按照规划尽快启动新项目,保持每年6-8台新机组的开工速度。
为提高核电能源供给,保障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目前,中核集团在国内除了秦山核电基地现有9台机组全部投产发电外,近5年内投产和开工的核电项目还有福清核电基地的6台百万千瓦级压水堆核电机组、田湾核电基地6台百万千瓦级压水堆核电机组、海南昌江2台65万千瓦压水堆核电机组、三门核电基地2台125万千瓦压水堆核电机组,同时中核集团还在积极推进辽宁徐大堡等核电项目开工。
“核电具有清洁、低碳、稳定、高效和经济的特点,是我国电力基荷电源的最佳选择,具有安全保障,对优化能源结构、保证能源安全供应、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全国人大代表、中核集团刘巍、朱纪等还建议将核电作为基荷电源发展,并建立合理电价政策。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中核集团在运核电机组始终保持着安全记录,已累计实现超过130堆年安全无事故的运行业绩。截至2017年底,中核集团的核电累计发电超过7175亿千瓦时,核电这一清洁能源的减排效益突出,相当于造林约196万公顷,面积可覆盖整个北京。在助力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等方面,核电的供给优势显而易见。
由核工业大国向核工业强国转变军民融合是必由之路
改革的最终目的是满足需求,主攻方向是提高供给质量,根本途径是深化改革。
为提高我国核能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水平,增强中国现有的核工业实力,减少国内核工业资源分散和重复建设等问题,今年上半年,中核集团与中国核建集团实施了战略重组。
有分析认为,两大集团重组后,将有利于深入推进我国核工业在工程建设、核电与新能源、核环保、核技术研发及应用等领域的资源整合,打造具有科研开发、工程建设、生产经营等完整产业链条的综合性核工业集团,有利于加快完成强核强军任务,加快核电“走出去”步伐。
当前,我国正处在由核大国向核强国转变的历史性关键时期。走中国特色的核强国之路,是强核强军的必然要求。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将是提升我国核工业“强国重器”的关键一招。
核工业是典型的军民融合产业,技术和产业的多个环节都具有军民两用特点。一直以来,中核集团为军民两用核工业体系的建立和完善进行了有益的实践和探索。“两弹一艇”的辉煌成就、“华龙一号”三代核电技术的研发和投用、医用同位素和工业用放射源、辐照站等核技术应用产业,都是中核集团军民融合发展成果的典型。
然而,国内核电开发、医疗健康、现代工业、宇航探测等需核领域的大力发展,我国核工业面临激烈严酷的国际竞争压力,都亟须我国核工业军民融合向深度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院长万钢表示,在我国放射治疗和诊断等医疗技术和产品领域,虽然国产产品近年已有长足进步,但在技术高密度集的医疗设备领域还是几乎被跨国企业垄断,国产高端技术设备市场占比不足10%。还有代表、委员提出,对典型的军民融合产业同位素生产,尤其是打造反应堆辐照同位素生产能力等方面应予以政策支持。
因此,为加快核工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中核集团提出在坚持强军首责,以兴核强军为目标,更好支撑国家战略核力量建设的同时,要将核军工科研生产根植于产业经济发展的体系当中,正确把握产业发展和国防建设的关系,增强军民转换能力,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格局。
在发展路径上,中核集团正在加快推进军用技术向民用领域的转化,如加快第四代先进核电技术、海上核动力浮动堆等民用核动力技术研发;着力做大做强核电建设、核燃料加工、核技术应用拓展等现有军民融合产业;充分吸纳、采用民用高新技术和产品;积极向风光电、高端医疗等具有显著社会经济效益的行业延伸等举措。
按照规划,中核集团通过加大核工业的资产整合和产业聚集,打造体现国家意志、代表我国核科技工业综合实力的战略性高科技发展平台,将会有效加快建设一个军民深度融合的、面向国际竞争的一流核科技工业集团。
把握核心优势参与全球竞争加快“走出去”助力科技强国
近日,国资委有关负责人向媒体介绍,到目前为止,我国有80多家中央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承担了3116个投资项目和工程,有力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在这80多家中央企业中,中核集团堪称开路先锋。
资料显示,在上世纪80年代,中核集团就已经“走出去”:1986年,中核集团向阿尔及利亚出口了一座研究用重水反应堆,1991年底,中核集团又与巴基斯坦签订合同,出口了一座30万千瓦的核电站。
如果说30年前我国的核电发展还处于跟跑阶段,那么2015年和2016年在巴基斯坦卡拉奇市开工建设的2台“华龙一号”机组则表明我国的核电发展已转变为并跑、领跑的角色。去年11月,当中核集团与巴基斯坦签署合同,将以“华龙一号”技术在该国恰希玛建造1台百万千瓦级核电机组,至此,中核集团已成功向7个国家出口过7台核电机组、8台反应堆或核动力装置,并与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科技经贸关系,陆续商谈核电及铀资源、核燃料、核技术应用等核工业全产业链合作。
凭借自主创新的“大国重器”,“华龙一号”已成为中核集团践行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最佳实践。“华龙一号”巴基斯坦核电项目建设顺利,阿根廷核电项目取得重要进展;与埃及、沙特、伊朗等多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取得了核能市场开发的重要进展;与俄罗斯在核电、核燃料、快堆等多个领域正在展开积极合作。
随着中核集团加快“走出去”的步伐,中国已经与近20个国家达成了核能领域合作意向:与美国、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等探讨核燃料合作;天然铀海外并购与国际贸易稳步实施;一大批核电及产业链合作积极推进,中核集团海外开发网络日趋完善,逐步实现从单个项目合作向产业和战略合作的重要转变。
在世界老牌核电强国积极推动各自核电技术“出海”的形势下,中核集团已经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全世界展现出自身的核工业全产业链实力。
科技自主创新的优势在显现,两大集团重组“1+1>2”的效果也在显现,这是中核集团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健步“走出去”的真正底气。
除了强大的技术优势和雄厚的产业实力,30多年来,中国核电建设队伍在连续建设核电机组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经验。无论是质量控制,还是在运营方面,中核集团承建的核电站都非常稳定,已经和世界先进国家处在同一平台上。
在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进程中,中核集团率先实现从跟跑到并跑、领跑的跨越,带动了先进核电技术和高端装备走出国门,为我国“一带一路”深入建设和实现核强国的目标提供了有力支撑。(2018-08-28期04版)
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中国核电信息网拥有管理留言的一切权利。
您在中国核电信息网留言板发表的言论,中国核电信息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中国核电信息网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用意见反馈向网站管理员反映。
©2006-2028 中国核电信息网 版权所有   服务邮箱:chinahedian@163.com   电话:13263307125   QQ:526298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