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核工业发展:奋斗精神代代传
来源: 央视网
发布日期:2019-07-11
上个世纪50年代,党中央作出发展中国核工业的决策,数以万计的开拓者们在荒漠戈壁开启了我国核工业的艰难起步。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第一艘核潜艇下水,从第一座核反应堆到第三代核电品牌“华龙一号”,64年间,几代核工业人的奋斗接力成就了中国核工业从“引进来”到“走出去”的追梦之路。
这里是正在建设的“华龙一号”全球首堆示范工程福清核电站的施工现场,它将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完成建设的第三代核电机组。
王沁宇说,他已经是家里的第三代核工业者了,爷爷王乃彦是中国核科学首届毕业生。1956年,在核物理学家钱三强的召集下,刚刚大学毕业的王乃彦来到北京西南郊区一个不起眼的小镇——新镇,这里还聚集了彭桓武、王淦昌、邓稼先等上百位核学科人才,他们白手起家,创造了中国核事业从零到一的突破。
除了缺少设备,试验用的放射源更为急需。让人意想不到的是,钱三强办公室的铁皮柜中竟然存有大量的放射源,并且一存就是12年。
放射源是核试验的重要材料,它产生的射线会对人体造成伤害,可是钱三强不但没有害怕,还异常欣喜,因为他知道这些放射源会为原子弹的研制帮上大忙。
1958年5月,数以万计的建设者挺进了海拔3000多米的金银滩,这里是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
自力更生,大力协同是中国核工业人一直以来的坚定信念,他们默默地奉献正是为了等待成功的那一天。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试爆成功。随后,1971年9月,我国第一艘核潜艇顺利下水,这艘核潜艇没有用一颗外国的螺丝钉。
敢为人先,这是老一辈核工业人精神的精髓,也是今天新核工业建设者的底气。如今,我国在核能领域的发展正在和世界同步。我国在建核电装机容量居世界第一,尤其是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已经走出国门,被世界多个国家看好,“华龙一号”正在成为中国制造走向世界的一张新名片。
网友评论请注意
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中国核电信息网拥有管理留言的一切权利。
您在中国核电信息网留言板发表的言论,中国核电信息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中国核电信息网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用意见反馈向网站管理员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