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首      页 核电新闻 政策法规 聚焦核电 核电站一览 国产化 核电技术 招标信息 专家点评 人物风采 核电视频 技术论文 供应信息 核 安 全 后端处理 工程图片 走进核电 供应商名录 核科普 会议会展 合作交流 政经要闻 网上展台 核电图书 企业招聘 求购信息
您的位置: 中国核电信息网  >  国内核讯  > 谁来点燃核药大发展的第一把火

谁来点燃核药大发展的第一把火

来源: 中国核工业杂志 发布日期:2020-06-17

    ◎ 李春平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新冠疫情,令人不敢放松对生命健康的担忧。与此同时,出于疫情防控和优先救治新冠病人的需要,部分非新冠患者的求医也暂时变得更为艰难。凡此种种,都使得医疗卫生问题受到空前关注。

    核与医药之间关系密切,其中放射性药物可以广泛应用于癌症的诊疗、心肌成像和心脏疾病诊断,以及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状态监测,被称为核医学的“灵魂”。不论与发达国家水平相比,还是从国内市场增速看,我国放射性药物发展空间巨大。但目前限制其发展的因素也不少,包括核素供应依赖进口、法规政策不适配、人才培养跟不上快速发展需求等。

    一个发达的放射性药物产业是造福人民健康的必备,也是先进核科技工业的应有内涵。政府、企业、医院、科研院所和高校等是作用于产业发展的多方力量,发展成为共识,但几方之间一环扣一环,步伐不尽人意。要解决核药可及性问题,究竟应由谁来率先破局?

    近年来,我国诊断用放射性药物的发展远快于治疗用放射性药物,这与诊断用的核医学显像设备的投入直接相关。多年来我国以PET/CT为代表的核医学显像设备大多依赖进口,价格高昂且设备数量少,但近些年情况逐渐好转。除了诊断,治疗端需要大型的放疗设备,国内的放疗设备高端市场被国外公司占据,国内厂商目前只在低端市场竞争,发展自主的大型医疗设备是提供普惠的医疗服务的前提。为促进大型医疗设备国产化,国家先后出台了系列相关政策。而开展研发工作的主体,还是以中核高能等为代表的企业和以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等为代表的研究机构。

    在放射性药物的监管制度层面,的确存在法规体系与国际不接轨、不能适应放射性药物特点等问题,随着其市场壮大、与民生关系日见密切,在业内人士的积极沟通争取下,这些问题已有逐步改善解决的迹象。在现有的监管体系下,核药企业自身也应对标生产普药的大企业,在新药研发和申报上加大资源投入。
   
    在专业人才的培养方面,建议加强校企合作,联合建设人才培训基地,共同打造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研发中心。不仅向企业输送科研人才,也能解决当前地方药监部门中放射性药品专业人才不足的问题。

    稳定的核素来源对于这一产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当前国内核素供应趋于紧张,但相关科研院所和企业已有一定技术储备。例如近日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实现了锶-89的批量化生产,其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就已开始相关研究,重启核素生产可视为对市场需求的呼应。

    通过上述分析不难发现,核药要迎来未来产业的大发展,其“第一把火”应当也只能是企业来点燃。国内核药企业不能安于成熟的盈利模式,而必须把科研攻关的大旗扛起来。

    首先,企业应从核医学发展的全局出发,加强大型核医疗设备的研发制造,从设备端刺激核药需求;

    其次,不能局限于追逐短期利润,要加强新药研发的长期投入;

    再者,与科研机构包括高校加强合作,联合推进相关基础科研与专业人才培养,企业内待遇也应向研发人员倾斜,吸引国际化领军人才加入;

    此外还应未雨绸缪,整合行业资源,逐步摆脱核素供应依赖进口的局面。

我来说两句
网名: 您的联系方式: (电话,手机)
验证码:
查看评论(0)
网友评论请注意

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中国核电信息网拥有管理留言的一切权利。

您在中国核电信息网留言板发表的言论,中国核电信息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中国核电信息网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用意见反馈向网站管理员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