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核能 发布日期:2020-10-26
央企合并重组的环境下,广核董事长贺禹退休,中核杨长利入职广核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释放哪些信号?“两核重组”会成为可能吗?
鉴于核事业的特殊性,国家对核电项目的控股股东实行准入制度,对安全、经验、资金、专业人才等方面都提出了很高要求。目前,只有中核集团、中广核集团和国家电投在内的三家央企,上报其控股的核电项目时才有可能获批,因此,该三家公司被认为事实上拥有“核电牌照”,外界一度形容三大核电集团为“三足鼎立”。
从央企改革的总体态势来看,电力央企合并重组仍处在进行时,版本多样,传闻不断。广核董事长贺禹年满63岁已经退休,理论上的接班人张善明辞职,杨长利入职总经理接替张善明,传闻杨长利接替贺禹也实锤。最近华能、国电投、大唐轮换高管,三人履历都是在核能领域经验丰富。
中国广核集团(简称中广核),原中国广东核电集团,是伴随我国改革开放和核电事业发展逐步成长壮大起来的中央企业,由核心企业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及40多家主要成员公司组成的国家特大型企业集团。1994年9月,中国广东核电集团有限公司正式注册成立。2013年4月,中国广东核电集团更名为中国广核集团,中国广东核电集团有限公司同步更名为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广核集团以“发展清洁能源,造福人类社会”为使命,以“成为国际一流清洁能源企业”为愿景。截至2020年6月底,中国广核集团拥有在运核电机组24台,装机容量2714万千瓦;在建核电机组5台,装机580万千瓦;拥有国内风电在运控股装机1433万千瓦,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在运控股装机容量524万千瓦,海外新能源在运控股装机1078万千瓦。此外,在分布式能源、核技术应用、节能技术服务等领域也取得了良好发展。
最近几年中国在核科技领域发展很快,作为中国第二张全球名片,核电是中国高科技出口的重要渠道,华龙一号是核电与广核共同研发,独立出口,标准高度趋同,在对外出口过程中容易形成央企内部同业竞争,合并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措施。
广核上市前被美国列入商务清单,一是表明广核的核科技的高速发展已经对美国核工业构成威胁,二是广核在对外发展中确实遇到巨大的阻力,拆分重组到其他电力公司也是继续发展的方法。
广核原高管一直在往下掉,中核高管往上升,往外排,广核与中核作为两个竞争对手,从高管动向来看,广核有被中核接手的可能。
大环境促使其合并,央企对外发展,做大做优,提高竞争力,减少内部竞争,提高管理效率都会促使广核和中核合并,之前的南车北车,南船北船,央企成熟一家 重组一家,目前看电力板块或许会有动作。
首先,核电行业的合并重组是央企合并整体策略的一个部分,所以我们先来看下央企的合并演变。
中央企业的合并重组一直是国资委力推的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内容。
由原电力工业部整体改制而成的“巨无霸”国家电力公司,在2002年被裂变成为2大电网公司、5大发电公司和4家电力辅业集团,加上中核集团、中核建、三峡建设集团、中广核、神华的国华电力、国投集团的国投电力、华润集团的华润电力以及中国水利水电对外公司中国水利投资公司、东方电气、哈尔滨电气等电力建设与装备制造企业,电力水利行业领域的央企数量高达20余家,占比达到国资委当时监管的央企总数的1/10强。
自2003年国资委成立以来,央企合并重组潮已走过了16年的风风雨雨,总计有100余家央企实现了整合,其中不乏电力行业央企,其主要历程大致可划分为三个阶段:
1、规模导向,起步:2003-2010
国资委明确要求央企必须做到行业“前三”,否则将被要求强制重组,不少规模较小的央企被整体并入到规模相对大的央企,整合的行政色彩较为浓厚,央企数量从最初196家调整到123家,属于规模导向型;
代表:中国水利投资公司整体并入三峡建设集团
2、质量导向,推进:2011-2015.8
这一阶段国资委更加关注央企整合的质量与效益,放慢了央企整合的进程与步伐,按照“成熟一家,重组一家”的策略,旨在解决同类央企产品和服务的市场过度与无序竞争问题,央企数量从123家调整到112家,属于质量导向型;
代表:
中国电建与中国能建两大电力建设央企;
中电投和国核技合并重组为国家电投。
3、价值导向,深化:2015.9-至今
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发布了《深化国企改革指导意见》,明确改革方向和要求,为合并重组指明战略方向;
2016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出台《推动央企结构调整与重组指导意见》,作为纲领性文件作出了具体部署,整合更加重视向产业链、价值链的横向或纵向延伸,进一步强调国有资本应重点向前瞻性、战略性和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优势企业集中。
代表:
国电与神华重组国家能源投资集团:世界最大发电集团。
中核建整体划入中核集团,核电产业上下游一体化。
总的来说,电力央企的合并重组同央企改革发展的总体思路是相吻合的。而后续合并重组的大方向是央企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
领导空缺情况
曾有调侃说:央企的重组是领导位置的重组,不是企业的重组,如果领导的位置搞定了,重组就成功了一半,反之就很难合并成功。
合并重组的很大一个难题,就是位子问题。而合并的前兆很多是主要领导岗位出现或即将出现空缺,便于领导班子整合。
按照中组部和国资委的规定,原则上,央企领导班子成员退休年龄为60岁,根据情况可以放宽到63岁。
原中核集团副总经理杨长利调任中广核总经理后,7月23日,杨长利任中广核党委书记、董事长。资料显示,早年,杨长利历任核工业理化工程研究院副院长、国营四〇五厂副厂长、核工业理化工程研究院副院长;2002年7月-2006年7月,杨长利任中核集团科技与国际合作部主任;2006年7月-2018年7月,杨长利任中核集团副总经理;2018年7月,中核集团和原中核建合并,杨长利在合并后的中核集团继续担任副总经理。因而从人事安排上,美国对中广核的压制,英国项目进展情况,华龙一号再传捷报等等消息,都释放出一个信号:广核很有可能和中核合并。
【简历】
杨长利,1964年3月出生,汉族,籍贯辽宁大连。1989年3月参加工作,1985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毕业于天津大学机械制造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
现任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
1989年3月-1990年1月,任核工业理化工程研究院二车间助理工程师;
1990年1月-1993年8月,任核工业理化工程研究院二车间工程师;
1993年8月-1995年2月,任核工业理化工程研究院二车间副主任、高级工程师;
1995年2月-1996年6月,任核工业理化工程研究院副总工程师、院长助理;
1996年6月-1997年11月,任核工业理化工程研究院副院长;
1997年11月-1998年11月,任国营四〇五厂副厂长;
1998年11月-1999年6月,任核工业理化工程研究院副院长;
1999年6月-2002年7月,任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科技与国际合作部副主任;
2002年7月-2006年7月,任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科技与国际合作部主任;
2006年7月-2020年1月,任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党组成员、副总经理。
2020年1月-2020年7月,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董事。
2020年7月至今-任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
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中国核电信息网拥有管理留言的一切权利。
您在中国核电信息网留言板发表的言论,中国核电信息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中国核电信息网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用 意见反馈 向网站管理员反映。
©2006-2028 中国核电信息网 版权所有   服务邮箱:chinahedian@163.com   电话:13263307125   QQ:526298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