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圣华,原上海核工程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现任上海核工院技术顾问、中原对外工程公司副总工程师。致力于推动我国核电装备国产化,是我国首座自行设计建造的秦山核电站核心设备——核反应堆主要设计领导之一。
记者(以下简称“记”):国家大力发展核电产业的目的何在?
杜圣华(以下简称“杜”):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中,将核电列为重大项目,含义深远。一方面,要解决能源需求,优化能源结构,改善生态环境,需要有核电、风能、太阳能这样的清洁能源取代现有的煤、石油等不可再生资源,发展新能源势在必行。另一方面,发展核电能加快国家科技进步,增强国力,提升国防能力,这给核电装备制造相关企业带来了机遇。
记:这为我国核电装备企业自主创新带来了哪些发展机遇?
杜:从宏观上说,发展核电,要靠自主创新。国家要实现核电国产化,即自主设计、自主制造、自主建造、自主运营,就必须掌握核心技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现核电装备国产化。国家目前规划到2020年实现核电发电8000万千瓦。目前已运行发电的1000万千瓦,在建2000万千瓦。未来12年里,国家还要建设5000万千瓦,这意味着平均每年要建4座100万千瓦的核反应堆。这对设计、制造单位提出了挑战,也是机遇。常州要在这样的大机遇中争得一席之地。
从微观上说,核电站除了主设备外,还有许多系统设备,如支撑结构、电缆、通信、柴油机等,一座核电站光阀门和泵就达到3万多台、件。这些装备及材料,国家缺口大,如焊接材料,目前还全靠进口。这就给常州这样有一定装备制造业基础,但还不具备生产主设备能力的城市带来了机遇。
记:您对常州核电装备企业有哪些建议?
杜:首先要获得准入资质。一是要建立严格的质保体系,二是要有大型成套设备,包括厂房、硬件设备等。三是要求人员必须通过培训,获得相关证书。具备了以上三个条件,再制造出样机,通过鉴定才能获得准入资格。如果还有类似业绩,就更容易获得资质。
其次要发挥优势,循序渐进。常州有一定的产业基础,相关企业要通过邀请专家讲课咨询、对员工进行培训、组织专门班子申请许可等手段,实现生产系列化、标准化,以进入市场,降低成本。然后,再从核电周边设备入手,逐渐向核心设备深入。
三是要发挥科研院所的作用。常州高校在培养技术人才方面能力较强,很多已经在企业中成为技术骨干。在常高校和科研院所应承担起培养人才的责任,为常州核电企业输送更多的技术人才。
记:上海核电产业实力很强,常州可以借鉴哪些经验?
杜:上海采取的是松散的产学研联合体的形式。由企业提出课题,高校、研究所承担课题。利用高校和研究所的人才和实验设备优势,帮助企业解决设备分析和完成相关实验。
另外,上海成立了核电办,主要负责确立上海核电装备发展目标、规划,对上海核电装备企业进行分工协调,避免无序竞争。由核电办组织确立攻关项目,通过企业立项,专家评审、筛选。立项项目将获得政府部分资助资金和低息贷款。项目结题后,再由核电办组织召开专家鉴定会。这样充分调动了企业的积极性,使上海的核电装备产业形成良性循环,产业发展也越来越好。
这些都是常州可以借鉴的经验。常州装备制造业基础较好,完全有条件成为我国第四大核电装备制造基地。这次在论坛上成立的常州核电装备制造业协会,如果能充分发挥企业与政府的桥梁纽带作用,相信对常州核电装备发展会有很大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