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首      页 核电新闻 政策法规 聚焦核电 核电站一览 国产化 核电技术 招标信息 专家点评 人物风采 核电视频 技术论文 供应信息 核 安 全 后端处理 工程图片 走进核电 供应商名录 核科普 会议会展 合作交流 政经要闻 网上展台 核电图书 企业招聘 求购信息
您的位置:中国核电信息网  >  国内核讯  >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谁造的?真相震撼人心,却已被淡忘......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谁造的?真相震撼人心,却已被淡忘......

来源:中国核网 发布日期:2019-10-16

    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时。

    新疆罗布泊上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到底是谁造的?

    很多人会回答:钱学森、邓稼先、程开甲...“两弹一星”元勋为原子弹爆炸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的名字如雷贯耳。

    事实上,参与制造原子弹的人数,比这个要庞大得多。

    原子弹工程是一个庞大的“巨系统”,包括科研、设计、制造、生产、试验等许多环节。

    世界上第一枚原子弹,美国的 “曼哈顿工程”顶峰时期参与人员超过50万,苏联仅首次核试验就动用了20万军民,中国的“596计划”参与人数迄今并没有精确的统计数字,一般认为不少于30万人。

    而且,参与者的身份也不光只有科学家,还有部队指战员、工程师、工人,甚至当地的民兵。

    随着时间的流逝,很多人的名字可能已经逐渐被忘记,在原子弹爆炸55周年来临之际,就让我们重新拾起回忆,去看看那些站在聚光灯之后的人们。

    铭记

    那些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采铀矿石的人们

    制造原子弹,首先要从核材料说起。众所周知,铀235在天然铀矿中含量仅0.72%,经过计算,制造一枚原子弹,至少需要3000吨高品质铀矿石。

    中国制造原子弹的第一块铀矿石采自广西。时任质部部长李四光领导的三支勘察队,走遍了几乎整个中国,他们跋山涉水,风餐露宿,走到哪里简易帐篷就支到哪里,八个月后,勘察队终于找到了第一块铀矿石,而为了这块将要开启中国核发展道路的石头,十几名勘察队员付出了生命。

    1958年5月创建了中国第一座铀矿——湖南郴县711矿,它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第一颗氢弹升空、第一艘核潜艇下水作出了巨大贡献,被赞誉为“中国核工业第一功勋铀矿”。这是一段饱含着理想与信念、浸泡着艰难和奋斗、铸就了中国核军工史上一座座丰碑的历史。当年,为了采集到铀矿石,尽快制造出我国自己的原子弹,工人们光着身子在坑道温度40多摄氏度、设备简陋的矿井里工作。

    到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前,全国已陆续建成了湖南衡阳712矿、江西上饶713矿,以及衡阳铀水冶厂(272厂)、包头核燃料元件厂(202厂)、兰州铀浓缩厂(504厂)等多座国有大型厂矿,和不计其数的公社、生产队自办小矿,开足马力进行着核材料生产。

    在这些矿山、工厂辛勤劳作的工人数量,至少在10万人以上。

 

    他们的名字,大多已湮灭无闻,甚至有些已经燃烧成了45次核试验的天雷地火。如今,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采铀矿石的人们已经离世或正在老去,但他们那一件件可歌可泣的事迹却让人们难以忘怀。

    难忘

    那些隐姓埋名此生无悔的人们

    制造核武器的材料还有一种叫做钚-239。但钚-239是一种人工制造的同位素,需要用铀-235作为中子源,轰击铀-238产生,所以,需要建设专门的核反应堆来制备。

    1958年,聂荣臻亲自在嘉峪关以西上百公里的祁连山北麓选定了中国第一座钚生产堆地址——404厂,对外称“西北矿山机械厂”、“国营工业器材公司”,后来叫“甘肃矿区”。

    同年,在青海省海北州海晏县金银滩选定了核武器研制基地——221厂,对外称“青海省综合机械厂”、“ 青海省第五建筑工程公司”。

    这些名字里只剩下一个数字代号的神秘工厂,甚至连个通信地址都没有,只有一个信箱,留的还是隔壁甘肃的“兰州##号”。

    404厂鼎盛时有5万职工和家属,外围还有数千人的卫戍部队;221厂建设初期面积达1170平方公里,比当时的北京还要大,光建筑工人就来了上万名。

    221厂是科学家扎堆的单位,钱三强、王淦昌、赵忠尧、朱光亚、程开甲、陈能宽、邓稼先,搞原子弹的一伙人全都曾来过这里。

    除了搞原子弹理论设计,他们还要开展危险的爆轰试验——测试炸药浇铸的壳体能否按照理论设想同时点火,挤压中心的核材料,从而引发核裂变。

    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为了发展我国的核工业,大批科研人员和技术工人放弃在城市中相对优越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从全国各地奔赴各大核工程基地。他们在曾经人迹罕至的荒漠戈壁、荒山野岭,开拓者们筚路蓝缕,创造和见证了中国核工业起步和逐渐壮大的历史。

    敬佩

    那些用生命拿到原子弹爆炸试验数据的人们

    核试验最重要的测试项目之一,就是分析核装料的裂变燃耗,据此可以确定原子弹引爆后是否发生了核爆炸及核弹的威力,从而可检验核武器的设计水平。

    所以爆炸当天参加核试验的,除了组织核爆这条战线,还有一支大队人马是负责核武器效应试验的工作队,包括核试验基地科研人员和总后、空军、海军、装甲兵、防化兵、铁道兵、工程兵、炮兵等10个核效应大队。

    他们的任务是要通过各种实测手段和方法,摸清核武器在空中、地面以及地下的毁伤效能和破坏规律。

    在这次举世瞩目的原子弹爆炸试验中,人民解放军做出了突出贡献,人民空军奉命先后出动飞机14架,飞行257架次,圆满完成了空中运输、烟云取样、空中摄影、爆炸剂量侦测、进入沾染区观察爆炸效果、防空警戒等重要任务。

    在这些任务中,烟云取样可谓备受瞩目。因为这次爆炸是否成功,威力到底如何,这些疑问的答案,都需要通过对蘑菇云样品进行科学分析测定来解答,烟云取样工作则是样品分析工作的第一步。

    在原子弹爆炸前一天的空军誓师大会上,机长郭洪礼代表机组人员庄严宣誓:“只要飞机螺旋桨在转,人还有一口气,就要坚决完成任务。”机组人员在接受这一任务时没有半点含糊,表现出了英勇的大无畏精神。

    任务当天,机长郭洪礼驾机冲入蘑菇云“头部”。飞机在蘑菇云巨大的气流中被抛上抛下,几乎失控。八九秒钟后,飞机终于穿出烟云,采样工作结束。这时,意外出现,收集的剂量不够。郭洪礼丝毫没有犹豫:“再来一次!”于是飞机第二次钻进蘑菇云,终于获得了足够剂量的核裂变样品。

    飞行员李传森这样说:“在执行任务之前,我们6个人都做好准备了,就没想着活着回来!”

    ▲1964年10月16日,空军某师郭洪礼机组在执行核试验任务中成功地取得了烟云样品,荣立集体一等功

    而其他大国呢?法国第一次核试验基本没有得到什么数据,美国、苏联第一次核试验得到的数据也不多,而我国第一次核试验,按设计要求应得到的数据基本上都拿到了。

    这项任务用“艰巨”“光荣”“危险”等等一系列的词语来形容都显得苍白无力。准确地说,这是胆与识较量、智与勇的结合、生与死的考验!当年穿越蘑菇云的飞机如今静静地停放在中国航空博物馆,默默见证着那一代空军人为中国核工业作出的努力与奉献。

    尾声

    那些幕后英雄人民不会忘记

    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付出过的人还有很多很多,科技工作者,部队指战员,工程师,工人,民兵……

    他们的身份,消隐在一个个群体标签背后;他们的故事,静静躺在保密柜和历史档案之中;他们的面孔,在宏大叙事中渐渐变得模糊。

    1999年9月18日,23位“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受到共和国的隆重表彰。他们的贡献,他们的才智,他们的创造,配得上那块沉甸甸的、纯金打造的奖章。

    但是,请不要忘记,造就“两弹一星”的,除了这些功勋卓著的科学家,还有他们身后那个伟大的国家,和他伟大的人民。

    他们的劳动,他们的付出,他们的青春热血,他们默默无闻的工作,同样值得人们尊重和铭记。

    原子弹爆炸55年了,今天的奖颁给那些“无名英雄”们!

我来说两句
网名: 您的联系方式: (电话,手机)
验证码:
查看评论(0)
网友评论请注意

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中国核电信息网拥有管理留言的一切权利。

您在中国核电信息网留言板发表的言论,中国核电信息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中国核电信息网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用 意见反馈 向网站管理员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