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核工业报 发布日期:2018-01-05
到今年12月,江苏核电有限公司已经走过了整整20年的岁月。20年间,江苏核电打造出被誉为“中俄核能合作典范项目”的田湾核电站。如今,田湾1、2号机组已经安全可靠运行10年,3号机组即将商运,4号机组进入冷试,5、6号机组土建安装正热火朝天进行。
20年间,江苏核电将党的绝对领导作为公司科学发展的政治保障,实现了依法治企和规范化运作,强化安全质量管理,坚持管理创新和科技创新,同时深化国际合作,融入地方经济,建设人才队伍,打造出具有田湾特色的企业文化。20年间,江苏核电荣誉众多,获得国家级奖项51项,省部级及中核集团公司奖项278项。
回首往昔,江苏核电成立、成长、成功,这份积淀增添了他们勇挑重担的经验和底气。如今,全面建成田湾核电基地宏伟事业的接力棒已经交到新一代的手上,他们有信心完成党和国家交付的这一伟大而光荣的使命。
成立 成长 成功
——江苏核电20年业绩综述
今年7月,习总书记对俄罗斯进行国事访问,在接受俄罗斯主流媒体采访时指出,田湾核电站成为中俄核能合作的典范项目。
党和国家领导人一直高度重视江苏核电。1999年10月20日,田湾核电站一期工程正式开工,两国最高领导人互致贺函。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亲临田湾核电站视察,并就稳步推进工程建设、积极深化中俄合作等方面做出过重要指示。在工程建设和生产运行过程中,相关国家部委以及省市地方政府都关注关心着田湾核电站的建设发展,给予公司支持、指导和帮助。为了完成好党和国家交付的使命,建设好这一中俄能源领域高科技合作项目,江苏核电攻坚克难、奋力拼搏,以实际行动将核工业精神接力相传。
在公司起步阶段,老一辈核工业人绘就了田湾核电基地8台百万千瓦级核电机组的大格局发展蓝图,中俄两国建设者历尽艰辛、克服重重困难,实现了一期工程1、2号机组商业运行,奠定了基地腾飞的基础;在快速发展阶段,公司科学决策、依法治企,实现了二期、三期工程3~6号机组的相继开工建设,铺平了基地科学发展的康庄大道。
一期工程1、2号机组商运十年来,发电量超过1600亿千瓦时,创造了第一个燃料循环未发生停机或停堆事件的良好运行记录;能力因子分别从2008年的70.97%、81.20%提升到最高的91.07%和91.11%;T209和T110两次大修分别创造了国内运行核电站十年换料大修最短工期和世界VVER-1000机组年度大修最优工期两项纪录。
一期工程的成功运行,为中俄两国继续深化田湾核电站扩建工程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10年,在两国高层领导的见证下,中俄双方先后签署了二期工程3、4号机组三大合同。2012年12月27日,二期工程开工建设,成为日本福岛核事故后,国家重启核电建设后第一个获准开工的项目。5年来,工程建设进展顺利,四大控制总体受控,计划于2018年相继投入商业运行。三期工程5、6号机组2015年12月27日开工建设,成为国家二代加核电机组建设的收官之作。两年来,工程建设进展顺利,一、二级计划节点目标均按期完成,四大控制有效。5号机组于今年9月26日实现穹顶吊装,6号机组计划于2018年5月完成穹顶吊装。
坚持党的绝对领导,安全质量达国家高标准
江苏核电始终坚持党对企业的绝对领导,将党建工作要求写入公司章程,明确党委的政治核心和领导核心地位,落实党委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中的法定地位;严格执行“三重一大”决策制度,围绕公司中心任务,发挥党委“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的作用。贯彻“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方针,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严格监督执纪问责,营造风清气正生态环境,促进企业全面健康发展。
公司始终坚持党对企业的思想领导。加强对领导干部、基层党员的党性教育、宗旨教育、警示教育,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党性修养,领导开展企业文化和品牌建设工作,为凝聚全员“精气神”推动田湾核电基地科学健康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公司始终坚持党对企业的组织领导。贯彻执行“党管干部”原则,不断完善干部选配、监督与考核机制,规范干部选拔任用制度;贯彻执行“党管人才”原则,定标准,抓培养,系统、全面开展了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打造了一支核心技术骨干队伍,不仅为自身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也为中国核电事业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援。
习总书记指出:“核工业是高科技战略产业,是国家安全重要基石。要坚持安全发展、创新发展。”作为核电企业,守卫核安全是江苏核电最重要的政治任务,也是公司对党最大的忠诚。
江苏核电坚持“安全第一,质量第一”方针,始终把核安全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坚持“零容忍”、强化责任心。公司践行“卓越核安全文化十大原则”,加强经验反馈,全面提升全员的安全意识,让核安全文化的理念不断深入人心。公司成立了核安全委员会和核安全文化推进委员会,制定了核安全文化建设工作方案,加强人因管理,贯彻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安全生产过程管控,持续探索安全管理新举措。电站运行和扩建领域分别通过国家能源局和国防科工局安全生产标准化一级达标,并持续保持。
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标准要求,江苏核电建立了基于卓越绩效模式的管理体系,确保各项活动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公司强化质量目标考核,层层落实质量责任,确保生产和工程建设质量处于受控状态。
2009年,田湾核电站成为国内首家同时通过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的运行核电站。2013年,江苏核电获得由中质协授予的“全国质量奖”,成为全国核电行业首家获此殊荣的企业,并于2016年通过“全国质量奖”获奖组织确认;公司QC小组获得省级以上荣誉146次,其中“全国优秀质量管理小组”15次、“全国质量信得过班组”12次;公司相继4次获得“全国质量管理小组活动优秀企业”称号;连续9年荣获“江苏省质量管理小组活动优秀企业”称号。
科研管理共同创新,人才建设奠定内外合作基础
江苏核电将管理创新工作作为一项最基本的任务常抓不懈。2009年以来,累计完成管理创新成果77个,25个优秀成果被推荐参加评审并获奖。近年来,公司更是大力推进SSCs分区分级管理、大数据应用实践、重点工作项目化管理等系列管理新举措,持续提升各领域管理能力并取得较好成效。同时,公司信息化管理水平不断提升,继续保持A级和中核集团领先水平。
江苏核电以解决电站实际问题为着力点,组织搭建了“国家示范型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企业院士工作站”等科研平台,依托平台狠抓机组重要专项和技术改造。1、2号机组商运以来,总计实施技改项目2542项,提高了核安全水平和机组运行可靠性。公司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稳步提升,累计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95项,获得国家专利授权116项,其中2件发明专利获得俄罗斯国家专利局授权,实现中核集团对俄专利申请零的突破。2017年度新增科研项目26项,比前两年的项目总和增加一倍;年度申请专利84件,其中发明专利43件,年度申请专利数量同比增长98%,创历史新高。
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江苏核电从创建初期的几十人起步,发展到现今的两千余名员工,队伍呈现出饱满的热情和高昂的斗志。自1、2号机组商运以来,公司先后输出业务技能人才、经营管理人才、运行操作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等各类型人才共计470余人。江苏核电为全体员工倾力打造了施展才干和大展身手的舞台,为公司后续发展和中国核电事业发展积蓄了人才。
江苏核电一方面积极开展国际合作:2012年成立了“中俄核电联合技术研究中心”,与俄方单位协作积极推动机组重要专项和技术改造;全面总结田湾VVER机组建设及运营经验,梳理出五大领域125项技术服务产品,为海外市场开拓奠定了良好基础。
另一方面重视集团内部协作:集团公司核燃料、后处理等整个核产业链的长足发展是田湾核电站不断前行的坚强后盾;中国核电各兄弟单位的对标交流、技术支持、资源共享,集团公司江苏联络部的积极协助为田湾核电站攀登高峰搭建了提升阶梯。
企业文化久久为功,社会责任贡献突出
在经济领域不断实现突破的同时,具有田湾特色的企业文化也日渐成型,为公司科学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公司的企业文化理念以“坚韧不拔、攻坚克难,追求卓越、超越自我,谋定而动、赢在执行,报效田湾、崇尚荣誉”的田湾精神为核心,不断融入到具体工作之中。公司先后获得“全国改革开放35周年企业文化建设30强单位”等荣誉,2017年荣获第五届“全国文明单位”称号。
1、2号机组运行十年来,共减少消耗标准煤约5200万吨,减排效益相当于在长江三角洲地区种植了超过3.5万公顷的绿色森林,对“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
江苏核电高度重视企业社会责任,积极融入地方经济,实现地企融合发展。公司大力支持地方基础设施建设,与连云港市政府共建了云宿路(原核电南路);积极协助地方政府加速推进核电产业园区的落地,协助培育当地核电关联产品生产、核电服务能力建设,组织开展核电关联产业招商及相关交流活动。2016年公司连云港“本地化”采购规模超过4亿元,公司及各协作单位在连云港当地招聘用工人员近5000人,同时开展各项社会公益活动,积极响应号召实施“精准扶贫”。
驶入改革深水区,跳出窠臼谋发展
随着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电价改革,江苏核电随之进入电力市场化改革的深水区。2017年,公司首次参加电力市场交易30亿千瓦时,约占机组发电量的20%。2018年,公司市场化电量或将达到75亿千瓦时,预计占到机组计划总发电量238亿千瓦时的34%。
面对新形势,江苏核电提出生产运行、工程建设、市场开发和电力营销三大核心业务齐头并进的战略规划,以确保电站安全稳定为根本,充分利用田湾核电基地战略发展机遇,不断完善管理模式,深化机制体制向市场化调整,研究破解市场化改革难题。
一是做好电力营销和市场开发。按照“保量稳价”原则,全力保障田湾核电机组的电量消纳,为机组稳发满发创造良好条件。同时,积极参与电力市场竞争,探索配网业务,逐步形成发电、售电、配电一体化业务体系。
二是做大做强田湾核电基地建设。积极推进3~6号机组按期建成投运,以“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为指引,以中俄核能领域深化合作为契机,力争2027年前,在田湾核电厂址建设8台百万千瓦级核电机组,总装机容量达900亿千瓦,年发电能力超600亿千瓦时,将田湾核电站打造成为中国首个以VVER机型为技术核心的大型核电能源基地。2037年前,在WANO世界核电机组综合排名稳居前列。
三是实施“走出去”战略。对外输出咨询顾问、技术支持、运维服务等业务,配合中国核电加强与国际合作伙伴的合作,共同开发第三国市场。按照中国核电的统一部署和安排,统筹开发非核产业,打破核电单一结构,重点开展光伏、风电等新能源和抽水蓄能等领域业务,构造多元能源体系,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在未来的日子里,江苏核电将继续秉承“四个一切”核工业精神,不断淬炼坚如磐石的理想信念,发扬敢于胜利的革命风范,以田湾精神激发田湾力量,迈进发展新时代,续写核电新篇章,共铸田湾新辉煌!
二十年如一日,“拼”出卓越
——田湾员工集体文化扫描
12月的连云港湿润而清冷,坐落于此的田湾核电基地,以海纳百川的眼界、能力和气魄,20年来见证了一代代田湾人在优秀中继往开来。
田湾核电运行一处韩辉的办公室里摆放着两张床,供他和另一位负责人24小时值班待命时休息用。韩辉说,一年有50多个双休日,他俩每周六、日都要轮流在单位值班。“只有贴近前线、靠近现场、靠前指挥,在遇到突发状况时才能做出更有效的应急反应。”
在维修一处,昝映辉通过提前对部分设备进行“预大修”、以“沙盘推演”的方式预估关键设备与零件风险点等实践有效缩短了正式大修的工期,使T209、T110大修分别创造了国内运行核电站十年换料大修最短工期和世界VVER-1000机组年度大修最短工期两项记录。
韩辉和昝映辉,体现了田湾人身上共有的一种精神,那就是拼搏。凭着这种“拼劲儿”,田湾人坚持在各领域精益求精,从而拼合、凝聚出一个不断走向卓越的田湾核电。
精益求精多一点
“第一次就要把事情做好,每一次都要把事情做好”,这是“核电站心脏守护者”昝映辉对自己的要求,也是田湾人共同的恪守,更是田湾核电站自一期工程1、2号机组连续安全运行10个年头的保障。昝映辉是田湾核电站主泵检修的首席操刀人,他自2003年7月来到田湾,从1号机组第一次大修开始,便坚守在主泵检修的岗位上。十多年来,他用108次零差错的主泵检修业绩,践行着“严细融入一切”的核工业精神。“主泵检修工作里有很多细节,但没有小事。”
对昝映辉来说,让自己的操作符合俄方提供的数据标准是把工作做好的底线。同时,追求卓越的他认为俄方标准相对宽泛、生产工序不够细致,因此督促自己在实践中对工艺标准进行优化和升级,在关键步骤上将精度范围缩小到俄方标准的一半、在操作中坚持“零误差”,“耳朵一听就知道问题出在哪里”,不断结合自身经验提高技术的自主化、标准化,力求将生产每一个细节的精准度和安全性都做到极致。
手上功夫同样令人叹为观止的还有维修一处从事阀组研磨的胡银龙。阀门密封面的研磨是一道连手套上的细小絮屑都会对生产运行安全造成重大影响的精细活儿。在田湾核电站T107、T207大修期间,任务最重的时候,胡银龙一晚上要为装配6台阀门而研磨包括备用阀门在内的12套阀门的密封面。尤其是最后抛光的环节,一双手、一张砂纸就是胡银龙全部的装备,精确到微米、“像镜面一样光滑”的细致工艺全要靠多年的经验与手感的累积来实现,“(磨一个密封面)最长需要一到两个小时,最顺利的时候10到20分钟。”阀组研磨的精细度对工匠手艺提出了极高要求,维修一处一度只有胡银龙一人能够胜任这项工作。大修期间,胡银龙作为车间技术骨干,白天还承担着零件装配与统筹协调的任务,往往只能选择在晚上进行研磨工作。“晚上也比较能静得下心,一个人专心致志地才能把老本行干好。”被问起为什么要提出“零气泡、零泄漏”这样比安全规范标准更高的精度要求来“难为”自己时,胡银龙腼腆地笑了笑,说对自己研磨的阀组提出更苛刻要求其实也是对自己的一种提醒和鞭策,精益求精,这样自己才感到踏实、更有底气。
更进一步
“20年前,我们是中国核电基地实现数字化仪控的第一家;20年后,我们依然代表着中国核电基地数字化仪控的最高水平。”仪控一室的祁勋自从1996年加入田湾核电基地以来,陪伴和见证了田湾数字化仪控取法乎上、而又不断完善的进取之路。
“每个阀门由7个信号来控制,一个仪控室需要协调一万七千多个信号。”主控室是保障核电基地安全运行的神经中枢,对员工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祁勋说,仪控室坚持一体化的培养模式,技能人才培训的整个过程涵盖了合同谈判、工艺设计、监造、安全调试、运行维护等仪控操作所涉及的各个环节,“在设计工艺的时候能够自己画流程图、考虑投入生产时的可行性,在调运、维护的过程中又能参考设计中的排布思路”,在此理念下,每一位走上操作岗位的田湾仪控人都具有更强的宏观统筹能力和前瞻性,更加符合全能型工作岗位的需要。一体化培养丰富其知识,“传帮带”师徒式互动增长其经验,如今,“仪控一室最早培养出的‘八大金刚’分流到核电板块各处,在更广阔的核电天地里发光发热。”
作为一个成熟稳定而又身负重托的核电运行系统,田湾的数字化仪控体系目前还面临着零件更新与程序升级等多重与时俱进的挑战。“设备运行多年了,原有的零件使用时故障难免增多,而原厂家已暂停了对备件的生产。”青黄不接的困境,在祁勋看来却成为促进零件国产化与创新的契机:“目前正处于方案设计阶段,我们既要在人才培养、工艺设计等方面保持领先优势,同时又要‘快走一步’,在硬件、软件两方面提高中国自主化水平,优化管理流程。”祁勋的语气诚恳而坚定。这是田湾人对进取的坚持,以及对自己更进一步的要求。
从优秀走向卓越
江苏核电是首个获得全国质量奖的核电企业。近5年来,在坚持自身先进的固有安全性的基础上,田湾核电基地还导入了卓越绩效管理模式,逐步建立起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和信息安全管理“四合一”整合管理体系,将公司理念、价值观、社会责任等多维度相关要素都纳入评价指标,力求更广泛地兼顾核电相关各方的利益与诉求。安全质量处陆秋生说,刚开始推广卓越绩效模式时也难免遇到不理解和质疑。有人问他:“这和我们提高发电效率、优化生产技术有什么关系?”他耐心地向同事解释,这种转变是一种“换脑子”、在俄式生产技术基础上融入中国自主创新和企业创造力的机遇与探索,“追求卓越,超越自我,说的就是我们的眼光要放的长远一些,不能只盯着生产现场这一块。”
工会办殷春梅说,应时而变的还有日臻体系化的各项制度和公司对员工个人成长的关心,“不能仅靠激情来工作,更需要通过制度将其固定化、规范化,使员工更有认同感、归属感。”
“责任感鞭策我们不仅要让设备现在安全地转起来,更要让设备能够平稳地运行60年。”韩辉作为运行六值的值长,5年来在六值坚持开展着“每日一问”活动,围绕生产实践热点和未来两三天工作重点,在车间内形成了员工们学习与讨论氛围。“在运行一线,只要和机组相关,我们什么都要会。”这个活动如今已被整个运行部门借鉴,员工们不仅在互相提问中对基础运行知识进行查漏补缺,同时更注重提升团队对事故的预见性和预防能力。
此外,一个应用大数据分析来聚焦大修重点、借助信息化手段实现“用80%的精力应对20%的问题”的高效工作方式正在形成。“把厂房当做自己的家”“对全公司负责”的田湾人,正在创新形式,践行着从优秀走向卓越的责任。(见习记者 蔡皛磊 记者 杨阿卓)
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中国核电信息网拥有管理留言的一切权利。
您在中国核电信息网留言板发表的言论,中国核电信息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中国核电信息网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用 意见反馈 向网站管理员反映。
©2006-2028 中国核电信息网 版权所有   服务邮箱:chinahedian@163.com   电话:13263307125   QQ:526298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