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行中的核电站能够持续释放能量,是因为它有颗持续供能的堆芯。参与方家山核电工程建设的人们,能够持续保持高昂的激情投入到工程建设中,同样也是因为有颗心,这颗心却是敬业心。
2014年年初,方家山的核电建设者就是仰仗这颗“无需换料”的火热的心,在“火”与“冰”的较量中,战胜了极端天气,顺利完成了方家山核电工程2号机组蒸发器二次侧水压试验。这是在二回路主系统安装后、调试前进行的试验,对蒸发器管束二次侧及其它管道进行试压,检查管道强度和焊缝严密性,为后续系统调试创造了有利条件。
给管道穿棉衣
1月10日,海盐正处于入冬以来最低气温。这对于蒸发器二次侧水压试验来说,可不是一个好事。试验要求,蒸发器管板一次侧温度必须在18℃以上,60℃以下。
“必须按照技术规格书参数指标保障管板温度,得给厂房外的直管段保温。”方家山核电工程2号机组常规岛组负责人蔡超坚定地说,并迅速吩咐施工单位对厂房外的直管段进行保温。
厂房的情况也不容客观,气温直逼零度。在酷似大冰窖的厂房里,施工人员继续给蒸发器上部出口管段进行穿衣“呵护”。忙碌近两小时后,队员们冻得麻木得不听使唤的双手才变得灵活。
经过一阵紧张忙碌,施工人员们的保暖内衣已经湿透,正慢慢散发着白色的“蒸汽”。
快看,这里有台‘人体蒸发器’!”
“你还不是。”施工人员笑着互相调侃着。
精心等待13小时
由于外界气温低,散热快,管板温度加热速率较慢,因此,蒸发器二次侧水压试验系统充水、加热水时间较1号机组要长近5小时。
在“漫长”的系统充水放气、蒸发器管板加热过程中,现场蹲点操作的调试人员迎着瑟瑟吹来的阵阵北风,坚守在设备阀门旁,耐心地等待着每一个系统、每一段管道充水放气、预热工作的完成。为了暖和身子,他们在湿冷的厂房里来回跺着脚步、搓揉着冻僵的双手。
唯一比较温暖的地方是常规岛厂房20.5米的除氧器平台。除氧器内装着一锅60多摄氏度的除氧水,如同一个巨大的暖炉。在这个地方的3位试验参与人员成了众人羡慕的对象。当上水完成需要他们到其它地方工作时,他们有些“依依不舍”。
经过约13小时的精心操作和耐心等待,常规岛汽轮机主汽门前放气阀终于出水,蒸发器二次侧水压试验范围内系统已注满符合要求的除氧水。
由于前期进入蒸发器的除氧水散热较快,为提高管板温度上升速率,还需要操作排污阀进行放水。控制这3个蒸发器排污阀门的调试队核岛工艺组人员在连接厂房一个狭小的空间中坚守了19个小时,纵使身穿两件棉大衣也难以抵挡呼啸的寒风,两手冻得发僵、脸儿吹得通红,但他们心中那股火一般的热情却没有被严寒驱走。
让人揪心的焊接
试验进行到晚21时,水压试验范围所有管道即将充满水。突然,主蒸汽至轴封系统的疏水管道的一个很小的裂缝滴漏引起了现场人员的注意。
“这个裂缝必须得堵住!”可是,已经上水的管道让现场人员犯难了。封堵裂缝,就需要焊接。但此段管道已经冲水,不能进行隔离焊接。如果采取先放水,再焊接裂缝,然后再上水的方案,不仅会耗费大量时间,而且蒸发器管板的温度会下降。最重要的是之前的充水、加热工作都将前功尽弃。
这样的窘况,如何解决呢?大家各抒己见,但仍无计可施。正当大家一筹莫展时,水压试验总指挥紧急召集各施工单位专家。经过一番激烈讨论,他最终决定,先采用带水焊接的方案。
按照以往经验判断,实施带水焊接成功率很低。况且就算裂缝能够缝合,它能够经受住12.8Mpa的高压考验吗?
在充分准备后,一位现场高级焊工进入了大家视野。不到半小时,焊工凭借精湛的技艺,终于完成了此项工艺复杂的焊接。可此时,大家的心依然悬着,直到焊缝坚强地堵住了试验水压的考验,才稍有些放松。
1月11日凌晨1时许,水压试验区域开始进行缓慢升压。在经历6.5Mpa、8.5Mpa、12.8Mpa等压力平台上,主控室调试人员按照试验程序指挥现场人员进行系统设备、管道、焊缝等检查,不放过任何一个渗漏水位置。
整个试验过程中,各试验平台压力均稳定正常,系统、焊缝检查未发现明显泄漏点。在完成12.8MPa压力平台检查合格后,陆续开启核岛侧、常规岛侧泄压阀开始缓慢降压。
方家山核电工程2号机组蒸发器二次侧水压试验的结束,不是一个节点的完成,而是新的任务开始。建设者们怀揣着那颗火热的心已经投入到下一步的调试推进工作中。(罗山 蔡超 刘永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