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首      页 核电新闻 政策法规 聚焦核电 核电站一览 国产化 核电技术 招标信息 专家点评 人物风采 核电视频 技术论文 供应信息 核 安 全 后端处理 工程图片 走进核电 供应商名录 核科普 会议会展 合作交流 政经要闻 网上展台 核电图书 企业招聘 求购信息
您的位置:中国核电信息网  >  核安全  > 核安全无国界

核安全无国界

来源:中国环境报 发布日期:2016-06-01

  ◆温玉姣 程建秀
  今年是苏联切尔诺贝利核事故30周年。有关这场事故的追忆、反思和启示在各大媒体上铺天盖地,也刷爆了朋友圈。30年前的那声巨响释放了一个可怕的幽灵,盘旋在整个欧亚大陆的上空,在人们心中留下的恐惧和阴影至今难以消退。而5年前日本褔岛核事故再次让全球核电遭遇严冬,也再一次警示世人:核安全无国界,每个国家和民族都休戚相关、荣辱与共。
  创新核安全监管理念
  30年来,核电建设能够置之死地而后生与核安全监管理念的创新不无关系。1986年切尔诺贝利事故发生后,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国际安全咨询组(INSAG)在《关于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后审评会议的总结报告》中,首次提出了“安全文化”的概念。1988年,INSAG在《核电安全的基本原则》中把安全文化的概念作为一种基本管理原则,表述为:实现安全的目标必须渗透到为核电厂所进行的一切活动中去。
  自此,“核电厂安全问题由于其重要性应得到应有的重视”逐渐成为核安全领域从业人员的共识,安全文化的建设和审评工作也成为核安全“纵深防御”的重要手段。
  中国核安全监管当局始终奉行“安全第一、质量第一”的原则,发布《核安全文化政策声明》,开展核安全文化宣贯推进专项活动,举办核安全文化校园行等系列讲座,不仅强化了业内核安全文化,更是为有志于加入核安全监管队伍的年轻人们提供了了解并践行核安全文化的有效途径。
  积极参与国际合作
  虽然确保核电厂安全是本国应尽的责任,但核事故却能跨越国界。这一属性凸显了国际合作在核安全领域的重要意义。
  在《核安全公约》审议大会和“核安全监管有效性”大会上,国家核安全局高层管理者作为大会主席向国际社会诠释着中国形象,传达中国的核安全监管理念、实践和主张。这一切无一不在传递着这样一个信息:中国已经从一个韬光养晦、沉默内敛的观察者、受纳者,变成了一个举足轻重、积极展示自我的参与者、合作方和贡献者。
  这是一系列了不起的变化。这些成功实践,源自于中国的核安全监管始终坚持与国际接轨,全面研究和采用国际核安全标准,源自中国的十大坚持:坚持文化引领,坚持依法行政,坚持依靠机制,坚持接轨国际,坚持问题导向,坚持从严管理,坚持持续创新,坚持夯实基础,坚持团结协作,坚持从我做起。
  然而,中国在受到越来越多关注和重视的同时,也在承受更多的挑战和更高的期待。在核电快速发展的今日中国,如何回应国际社会的关切和担忧,如何承担与核大国相适应的国家责任,如何从核大国成长为核强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不仅是核安全监管决策层要考虑的问题,更是对核能领域年轻人的考验和鞭策。
  从国际合作的角度讲,核安全领域的从业人员一方面要在领导的带领下配合团队不断拓展国际合作渠道,利用国际资源服务中心的核心业务,强化能力建设;另一方面,还要持续做好国际公约的履约工作,在世界舞台上讲好中国故事,树立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同时,针对国内外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信息分析和研究工作,开发系列国际信息专报、技术研究报告、国别报告和定期动态报告等,为中国核安全监管提供借鉴和参考。
  核安全无国界。中国的核能发展与核安全监管实践对新兴国家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后续的核安全国际合作前景广阔。即使这样,我们仍要始终对核安全保持敬畏之心,一边苦练内功,确保中国核能安全,一边强化国际合作,为全球核安全做出更大的贡献。


  本文为环境保护部核与辐射安全中心“践行核安全文化,诠释青年人担当”主题英文演讲比赛一等奖演讲稿。稿件有删节,小标题为编者所加。

我来说两句
网名: 您的联系方式: (电话,手机)
验证码:
查看评论(0)
网友评论请注意

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中国核电信息网拥有管理留言的一切权利。

您在中国核电信息网留言板发表的言论,中国核电信息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中国核电信息网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用 意见反馈 向网站管理员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