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首      页 核电新闻 政策法规 聚焦核电 核电站一览 国产化 核电技术 招标信息 专家点评 人物风采 核电视频 技术论文 供应信息 核 安 全 后端处理 工程图片 走进核电 供应商名录 核科普 会议会展 合作交流 政经要闻 网上展台 核电图书 企业招聘 求购信息
您的位置: 中国核电信息网  >  国内核讯  > 中国核能“三步走”战略进展如何?

中国核能“三步走”战略进展如何?

来源: 中国核工业 发布日期:2025-10-20

6400.jpg10月15日,第30届聚变能大会“核聚未来:中国核能三步走创新进展”主题边会在成都召开。本次会议汇聚了来自全球多国核能领域的机构代表与顶尖科学家。会场内,一种共识在流淌:在全球能源转型与应对气候变化的宏大叙事中,核能作为清洁、低碳、高能量密度的基荷能源,其角色不可替代。而中国的核能发展路径,正为世界提供一份极具参考价值的中国方案。


会议技术报告环节,来自中国核能界的四位青年专家: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熊夫睿、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刘一哲、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张龙、中国中原对外工程有限公司陈璞依次登台,系统、深入地全景式解读了中国“热堆-快堆-聚变堆”核能三步走战略的规划、进展与经验。他们的报告,不仅是一份成绩单,更是一份面向未来的路线图。


热堆:成熟技术的优化与革新

从“主力军”到“多面手”

6400.jpg

熊夫睿的报告集中于热堆(热中子反应堆)。热堆技术相对成熟,‌是中国目前在运核电机组的主力堆型。在“双碳目标”(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引领下,核能作为稳定可靠的清洁能源,其战略地位空前凸显。依托涵盖矿石开采、核燃料建造、反应堆设计、电站运营的“三步走”方案,中国当前在运、在建及已核准的商业核电机组共112台,数量居世界首位且持续增长。


其中,中国的ACP系列是成功的核电产品,功率覆盖100兆瓦至1000 兆瓦。其研发离不开机构、设计院与高校的多学科合作。2024年中国已向国际原子能机构开放10个研究机构,2025年将新增2个向全球开放,通过共享研究资源,推动国际联合科学与工程研究。


熊夫睿详细介绍了ACP系列的两个代表:“华龙一号”和“玲龙一号”。


“华龙一号”是中国自主研发的第三代压水堆核电创新成果。“华龙一号”采用177组燃料组件堆芯设计,不仅提升了功率,更显著增加了热工裕量,这一设计已通过国内严苛的安全评审与国际原子能机构的通用反应堆安全评审,其安全设计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熊夫睿展示了一组引人注目的数据:目前,已有7台“华龙一号”机组在中国投入商业运行,16台正在紧锣密鼓地建设中,18台已获得政府核准。这意味着到2030年,“华龙一号”会成为中国第三代热堆的主力军。他特别提到了“华龙一号”在巴基斯坦的顺利落地,这是中国先进核电技术走向世界、践行“一带一路”倡议的典范。


熊夫睿还介绍了中核集团在小型模块化反应堆领域的突破性成果——“玲龙一号”。“玲龙一号”的设计电功率为125兆瓦,其设计特色在于高度集成化。熊夫睿解释道,“我们将传统压水堆分散的主要部件集成在单一的压力容器之内。这种设计能简化系统,缩短建设周期。”“玲龙一号”是全球首个通过IAEA安全审查的陆上商用小型堆,其示范工程已于2021年在海南昌江开工建设,预计将于2026年前后投入运营。熊夫睿展望道,未来“玲龙一号”及其衍生技术将探索应用于浮动核电站、核能制氢等更多领域,让它更加智能、经济。


快堆:开启核燃料闭式循环

解决“千年之忧”的关键

6400.jpg

接过话题的刘一哲将与会者带入了“第二步”——快堆(快中子反应堆)领域。发展快堆能实现核燃料的闭式循环,破解核废料处理和铀资源短缺这两大难题。刘一哲阐述了中国快堆发展的技术路线图。


中国第一座快中子反应堆——中国实验快堆于2011年并网发电。实验快堆使中国累积了技术基础,并且形成了快堆技术人才队伍。示范快堆作为第二个发展阶段,目的是为了实现工业示范,为快堆电站的发展建立标准、积累经验。而商用快堆的研发是为了提升经济性,实现商业化示范。商用快堆CFR1000,电功率瞄准1200MW,历经50余项技术创新,显著提升了快堆电站的经济性能。面向未来的一体化闭式循环快堆核能系统CiFR1000,采用金属燃料和干法处理技术,同一厂址部署6座钠冷快堆和1座燃料再生设施,在高效发电的同时,能够大幅提升核燃料闭式循环的质量和效率,是未来推广的主力快堆堆型。


他介绍,通过建设实验快堆和示范快堆,中国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快堆技术标准体系、设计、建造与运维能力。中核集团牵头成立了快堆产业联盟,组建了一体化快堆创新联合体,构建了完整的供应链体系。而通过广泛的国际合作,中国将与世界各国共同推动更加安全、可持续的新一代快堆技术的发展。


聚变堆:追逐终极能源梦想

中国贡献三大支柱

6400.jpg

张龙带来的报告则指向了核聚变。他坦言,尽管挑战巨大,但中国正以坚定的步伐和清晰的战略,向这一终极能源梦想迈进。“在中国,我们的目标是在本世纪中叶实现可控核聚变应用。”为此,张龙主要解释了中国通往核聚变道路依靠的“三大支柱”。


第一个支柱是科学研究设施。他以“中国环流三号”(HL-3)托卡马克装置为例,HL-3可实现灵活的等离子体运行模式,已向世界开放,成为了ITER的卫星装置,用于验证ITER的物理方案。该装置在近期创下了原子核温度1.17亿摄氏度、电子温度1.6亿摄氏度的新纪录,综合参数聚变三乘积再创新高,达到10的20次方量级,中国聚变快速挺进燃烧实验。


第二个支柱是深度参与国际大科学工程ITER,中国是ITER项目重要的参与者与贡献者,承担了ITER计划中的18个采购包的制造任务,这些任务包括磁体支撑系统、气体注入系统以及能够承受极端高温的反应堆核心部件——“第一壁”,同时中国团队也是ITER现场主机安装任务的主要承担者,交付的产品质量和进度得到了ITER组织的高度评价。


第三个支柱是持续的设计与研发。通过整个产业和研究机构的合作不断推进关键材料和部件的研发和测试验证。例如针对增殖包层开展了材料研发、部件研制及氦冷却实验等工作。同时,研发过程中还关注高温超导磁体及 AI与数字聚变堆等相关技术,最终通过上述工作,为自主建设实验堆和示范堆奠定基础。


核能一体化解决方案:

中国经验的系统输出

6400.jpg

陈璞从系统工程与产业化的宏观视角,总结了支撑中国核能发展的“一体化解决方案”能力


截至2025年8月份,中国已经有58台核电机组投入运行,另有54台机组正在建设和获得批准,将这些机组的总容量相加,总规模达到1.25亿千瓦。中国在运核电机组已安全运行超过600堆年,从未发生国际核事件分级2级及以上的运行事件。在2024年世界核电运营者协会发布的综合指数评比中,全球满分机组中有43.18%来自中国。这背后,是一套清晰、严格且与国际接轨的核安全监管体系和技术标准体系作为支撑。


此外,“中国被誉为‘世界工厂’,在核电设备配置领域,我们能够提供100%自主供应。我们会让这个供应链更加多样化,有中国的,还有全球的,以及本地的供应商。”陈璞强调,这种强大的供应链能力不仅保证了国内项目的顺利推进,也成为了国际合作的压舱石。如巴基斯坦项目成功地将本地供应商纳入产业链,又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


在核燃料供应方面,中核集团已为国内外60余台核电机组提供核燃料,是可靠合作伙伴;运维方面,依托1.4万余名专业技术人员,支持 8 种以上堆型,凭借超300堆年运行和200余次停机检修实践经验,有能力为出口核电机组提供全生命周期运维服务;人员能力与管理层面,依靠行业完善培训体系,可协助客户组建运营阶段专业团队,确保核电站独立安全稳定运行。核电站放射性废物管理,中核集团可提供从规划、选址、建设、调试到运营的定制化服务,解决客户的后顾之忧。


针对国际社会高度关注的核废料处理问题,陈璞提到了中国北山高放废物地质处置地下实验室,这是一座向全球开放的科研设施。中国欢迎国际科研人员使用实验室进行研究,共同攻克高放废物安全处置这一世界性难题。这充分展现了中国在核能后端领域开放、负责的大国姿态。


中国的核能发展,并非一条孤立的赛道,而是一条与全球科技界、产业界深度绑定、协同共进的开放之路。从成熟热堆的持续优化,到革命性快堆的工程实践,再到终极能源聚变的逐梦之旅,中国正以清晰的国家战略、坚实的科技投入和开放的合作姿态,稳步推进“三步走”的核能强国蓝图。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保障能源安全的共同使命下,中国核能界正张开双臂,期待与世界各国共筑一个零碳、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光明未来。6400.jpg


图片来源|第30届聚变能大会

作者、责编|廖涵琪

主编|连   敏

审校|孔美荣


我来说两句
网名: 您的联系方式: (电话,手机)
验证码:
查看评论(0)
网友评论请注意

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中国核电信息网拥有管理留言的一切权利。

您在中国核电信息网留言板发表的言论,中国核电信息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中国核电信息网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用意见反馈向网站管理员反映。